这家铺子还有城中其他一些铺子都是店家自己的,不过他们欠着我的钱,把铺子供奉给玉泉观罢了。”
李在有些愣神,心里转了几个圈,才把这些梳理顺畅,看了看诚惶诚恐站在一旁的店中掌柜和伙计,“店家借了你的钱,又把铺子供奉给玉泉观,收益什么的自然也是玉泉山的喽,怎么会这么麻烦?”
宁致笑道,“小师叔不沾凡尘,这些杂务略有不知,大唐自开国以唐律分士农工商,杂色民等另立户籍侧本,诸工百匠建立专门的户籍,成为匠籍,每三年编造一次,各道百州都有详备的档案典籍,一旦入籍,父子相承,不得转业改籍;凡工匠者,以州县为团,五人为火,五火置长一人,团设有团头一人,朝廷若有征召,文书下帖团头,团头要率领团内工匠服役,不得延误,稍有差池就会治罪,匠籍诸工匠每年要服役二十日为正役,正役为无常劳作,正役之后另有杂役,杂役或许能得到一些赏钱,还可能得到一顿鞭子。”
宁致笑笑吟吟的停了说话,给李在一些反应的时间,李在眨着眼,梳理宁桓的话,“杂色民等?工匠属于杂色民等?不入正民册典,另立匠籍侧本,父子相承不许转行?按地方划分团、火,军事管制?”
宁致点点,“小师叔明鉴,基本就是这个道理,此外匠籍制之后还有市籍制,以上都长安为例,设立东市西市,有官吏掌管市籍典测,制作官样,征收商税、户税、掌管公验、过所,监管建立诸多行业行会,设立行头等等。”
李在摇摇头,“管的挺详细啊,手工业什么的还不好说,但商业嘛,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最是敏感麻烦不过,长安生意不好做吧?”
宁致点头道,“是啊,小师叔说的真是形象,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是挺麻烦的。”
李在看着宁致,这个道长是他最初遇见的那一批人,自然很是亲切,他的气机也是沉稳醇和,既然亲近,李在也随和道,“你知道的挺多啊,也是渊博了!”
宁致笑道,“谢小师弟夸赞,弟子本是匠籍出身,蒙师傅赏识,得以拜入玉泉山,处理诸多庶务,钱粮管事内外交往等等,小师叔若有什么差遣,弟子必定从命。”
李在眉角微微一挑,“匠籍不得更改,不得改业,入了道门就能出了匠籍吗?”
宁致道,“是的,小师叔,这是极少能不落人把柄的法子了。”
李在看着宁致,“你来丹同渡不仅仅是来看看吧,还有什么事对吗?”
宁致一躬身道,“小师叔明鉴,本来师尊要亲自前来的,但恰巧小师叔要来丹同渡游玩,师尊就不来了,命我听从小师叔的差遣吩咐。”
“切!莫名其妙就被老道当枪使了!”李在摸摸鼻子,姜还是老的辣啊!宁致笑而不语,自从归心小师叔回到玉泉山,玉泉山便多了许多生气,上上下下热热闹闹,秋末冬临,往年几位贵人在玉泉山过了重阳中秋就会返回上都长安,哪像今年都在玉泉山住了数月了,气氛真的好了,全赖这位小师叔的功劳。
李在转身,“带我去粮仓看看,看不到粮食心里不大踏实。”
“小师叔这边请!”宁致前面引路,“玉泉山拥有良田万倾,所产的粮食多半都是出售的,这丹同渡半数以上的粮食是有玉泉山供应的。”
李在点点头,“蛮厉害的!丹同渡是怎么回事?感觉水很深很混的样子的!那位黄大小姐你应该熟悉吧?”
宁致点头,“我此次来,就是应了黄小姐多次邀请才来的,小师叔能来更是天大的福气。”
李在想了想道,“黄听雨邀请玉泉山,是我们这边的?她还和我有一番旧相识呢。”
宁致带着掌柜的和伙计为李在指路,往粮仓而去,边走边说道,“小师叔,丹同渡是个奇怪的地方,在朝廷的文档典籍里面它只是一个渡口,不是一个城镇,甚至村落都不是,所以南衙的宰相们管不到这地方,而且呢大河西岸是上都京畿地方,过了河这边呢是河中防御使的地方,往北面去不远呢河西是漉州节度使,河东是太原府管辖的河东节度使,四战之地咽喉要塞,这个渡口很早很早就有了,前隋大业年间征高丽,开始驻扎军士看守,建筑有军寨,屯兵数百守备,交通东西两岸朝廷文书等,高宗年间,朝廷灭高句丽叛乱,为了军情传递方便,丹同渡划给了内府五监的都水监管辖。”
“都水监?”李在看了一眼宁致,“内府五监都是什么,感觉有些熟悉的感觉?”
宁致疑惑的看了一眼李在,“熟悉的感觉?本朝依前朝制度,三省六部外另设九寺五监,五监分别是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