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济舟徐文若
苏凌在心中默默地念了这两人的名字好几遍。*y_d¢d,x~s^w?./c_o?www.
倒不是他觉得意外,事实上,这两个人的名字,有任何一个出现在那份保举丁士桢为户部尚书的名单上,苏凌都不会感到有多么的意外。
但是,两个人的名字同时出现在这份名单上苏凌便觉得从未有过的突兀和意外了。
先说那沈济舟,沈济舟能够保举丁士桢为户部尚书,苏凌能够猜得出来,也并未觉得太过吃惊,反而,若是沈济舟的名字没有出
御书房内,烛火摇曳如旧,却已换了人间。
赵昭负手立于窗前,望着夜色沉沉的宫墙外,思绪久久未平。柳清瑶的离去,仿佛带走了某种久违的宁静,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那一丝难以言喻的怅然。
她总是这样,来去如风,似雪中梅影,转瞬即逝。
“陛下。”身后传来低沉而恭敬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赵昭回身,只见陈景明正躬身立于殿门口,神色凝重。
“何事?”赵昭问道,语气平静,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大理寺已审结李怀安一案,证据确凿,供词完整。依律当斩,抄没家产,族人贬为庶民。”陈景明低声禀报,“但太傅府那边,至今未曾有动静。”
赵昭闻言,眉头微蹙:“李承业在等什么?”
“臣不知。”陈景明顿了顿,又道,“不过,近日朝中有传言,说太后残党仍在暗中活动,意图复辟。更有传闻称,有人已在联络西北军镇,欲图不轨。”
赵昭冷笑一声:“他们倒是不死心。”
陈景明沉默片刻,终是鼓起勇气道:“陛下,如今北境初定,朝局虽稳,但根基尚浅。若贸然清算太傅一党,恐怕会引发连锁反应。是否可暂且缓一步?”
赵昭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缓缓走到案前,执起朱笔,在奏折上轻轻一点,墨迹晕开,宛如一朵血莲。
“朕自登基以来,步步为营,忍辱负重,所求者,不过是江山稳固、社稷安宁。”他声音低沉,却字字如铁,“若此刻退让半步,便是纵容野心滋长。你以为,他们会止步于太傅一人吗?”
陈景明心头一震,连忙低头:“臣知错了。”
赵昭摆了摆手:“你没错。只是你还不明白,真正的权谋,不在庙堂之上,而在人心之间。”
他说罢,转身望向窗外:“传旨,明日早朝,宣大理寺卿入殿,呈上李怀安案卷。`n`e′w!t?i.a¨n,x_i-.^c*o′m!另,命兵部调三万禁军,分驻京畿要地,以防万一。”
“遵旨。”陈景明应声而出。
赵昭独坐殿中,目光深邃如渊。
他知道,这一场风暴,才刚刚开始。
---
翌日清晨,金銮殿上,百官肃立,气氛凝重。
大理寺卿呈上案卷,赵昭翻阅片刻,便将奏折掷于案上,冷冷道:“李怀安,勾结外敌,阴谋篡位,罪无可赦。即刻押赴午门,斩首示众,抄没家产,其族人皆贬为庶民,永不录用。”
群臣哗然,却无人敢言。
“至于太傅李承业”赵昭目光一扫,众人噤若寒蝉,“念其年老,特赐归乡养老,永不得返京。”
此言一出,满朝震惊。
这是赤裸裸的政治清洗,却又披上了仁慈的外衣。李承业虽未死,却等于被彻底剥夺权力,成为废人一个。
赵昭此举,既震慑了朝野,又避免了大规模动荡,可谓高明至极。
然而,就在他准备宣布退朝之时,忽听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小太监跌跌撞撞冲进殿中,跪倒在地,声音颤抖:“启启奏陛下!西北急报!凉州守将霍仲达叛变,已联合异族,攻占边关三城,百姓死伤无数!”
此话如惊雷炸响,整个大殿瞬间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赵昭面色不变,缓缓起身,声音冷峻如霜:“霍仲达原来这才是你们的真正棋子。”
他环视群臣,目光如炬:“谁愿领兵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