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旨太监来到万平县衙宣读完建兴帝的圣旨,颜青山、赵兴昌他们都十分震惊。
原本他们还在担心,得罪了贵妃,还带着百姓占领周家的庄子,贾琮肯定是在劫难逃了。
谁知道,突然传来造反的消息,局势瞬间反转,那些替周家发生的人,也立马转移了注意。
眼下,建兴帝更是直接下旨,将周家的庄子划给万平县衙,让万平县衙安置更多的流民,不要再出现民变。
也因此,圣旨中还口头嘉奖了万平县衙的做法,尤其是负责此事的贾琮。
“哈哈……我原本还想着,怎么替你解释,分担压力,没想到,如今还得了皇上的夸赞,这可比上司的一个优评重要多了。”
颜青山带着笑容,对贾琮说道。
贾琮只是陪笑着,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得,毕竟这件事情,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晏安那边应该是联络上了黑池教的人,经过一两个月的准备,最终还是忍不住,发动了起义。
对贾琮颇为信任,所以将他们要起义的大概时间告知给了贾琮听。
得知他们起义在即,贾琮这才敢带着收容场的百姓,直接占领周家的庄子。
因为他知道,只要那边造反的消息传来,他们这么做,根本不算什么。
只要建兴帝不是昏君,这个时候,肯定以安抚民心为主,绝不会支持周家。
加之贾琮也早早将事件的全部过程都交代清楚,是周家庄的人挑衅在前,收容场的百姓,忍无可忍才冲进去占领了庄子。
现在看来,建兴帝确实不是昏君,在这件事情中,站在了普通百姓这边。
不过,倒让贾琮微微松了一口气。
这时,又听颜青山带着几分兴奋说道:
“陈典史,有了周家庄的田地房屋,看来咱们建的收容场,能够收留更多的百姓了。”
贾琮点头:
“确实是,只是……眼下有人造反,说不定会波及到他们,咱们还得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才行。”
听了这话,颜青山也冷静了下来,皱眉回道:
“嗯,你考虑周到,既然皇上都知道了这个收容场,那咱们可不能让其出什么问题,不然,好事就得变坏事。”
说着,让人去将孙甲松这个新任县丞叫来,三人商议着一些应对突发情况的措施,以及收容场此后的一些发展问题。
……
傍晚。
贾琮从外头回来,就见薛宝钗正在廊上等着自己,一时心喜。
二人又有几日未见了,见面后,难免一诉衷肠,解相思之苦。
过了好一会,才见薛宝钗俏脸微红,轻轻问道:
“琮兄弟,听闻造反的人越来越多了,眼下到底什么情况?”
虽然待在荣国府中,但外头的消息,薛宝钗都在关心着,最主要,也是因为贾琮在外头的缘故,替贾琮担忧着。
贾琮轻声回应:
“目前还在上谷府境内,听说已经有上万人的规模,姐姐不用担心,朝廷已经派军队镇压了。”
薛宝钗凝视他一眼,微微颔首:
“前头你提醒我们早买一些米面等,眼下倒不用担心粮食涨价的问题。”
说到这里,薛宝钗心里有些莫名骄傲感,毕竟如今王夫人可正派人四处采买粮食。
因为造反消息传来,京城物价一天一个价,即便是荣国府,也不得不及时进粮。
同时也关心着城外庄子上的情况,眼瞅着就要秋收了,万一反贼一来,今年的收成恐怕就要毁于一旦了,这对于荣国府来说,也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情。
而贾琮早通过晏安得知要起义的事情,所以提前告知薛宝钗,多囤一些粮食,故而,薛家并未因此受到影响。
又问贾琮有关薛家新生意的事情,就是收容场做出来的一些东西,以薛家渠道在卖的生意。
贾琮也不隐瞒,向她一一说明。
薛宝钗听得眼眸闪亮,心中充斥着骄傲和安宁,不论是闻达楼的生意,还是此时收容场的生意,都是贾琮替薛家开辟出来的新生意。
也不用担心王夫人或是薛家叔伯会盯上这些生意。
二人说了好一阵话,这才依依不舍地分开。
从一开始的顾及,到眼下二人越发理解对方的心思,说话的时间,也逐渐变长。
似乎也越发自然,虽然没有强烈的情感,但就是这种平淡之中,二人感情像是越发坚固了。
……
京城南面一亭子处。
“谢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