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功德尚薄,何得百姓如此错爱?”
李翊与刘晔对视一眼,相视一笑。
刘备当然不知道,淮南民众如此欢迎他们,是李翊私下里在做工作。古往今来,舆论战一直在战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只有做到舆论先制、先敌发声、先声夺人,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李翊提前使人在淮南散布流言。
——“徐州有个刘使君,使君来了,淮南就太平了!”
“使君来了,青天就有了!”
由于这些年袁术在淮南肆无忌惮的压榨老百姓,百姓们早已对之恨之入骨。
哪怕是比烂,能换来一个比袁术好的,大家都谢天谢地了。
更别说刘玄德仁义之名著于四海,淮南毗邻徐州,大家都多少听过刘备的大名。
而在李翊的舆论攻势下,大家更加坚信刘备才是淮南的救世主,只有他才能带领大家脱离苦海。
李翊特地委托刘晔来操办此事,因为他是淮南人,又是本地豪族。
在当地颇有影响力,由他出面宣传,效果可以翻倍。
果然,不出李翊所料。
在一通舆论宣传过后,凡刘军所到之处,士民皆夹道欢迎。
有不少郡县,尚屯有士兵,然县令连同各乡里正,直接举城向刘兵降了。
刘备感念淮南百姓之德,领着李翊等一众文武大臣,亲自出来慰问乡亲父老。
诸父老数人,须发尽白,面色清癯,眸中无神。
刘备念其困苦,将众人请入帐中赐座,问道:
“老丈多少年纪?”
一老者答道:
“欲近耄耋矣。”
唔!
帐中诸将无不小声惊呼,这个年纪在古代已经不是一般的长寿了。
刘备亦觉惊叹,握着老者的手,垂泪道:
“吾军士惊扰乡里,备心甚是不安。”
老者叹道:
“身将入土,何惜年月?”
“袁公路在淮南横征暴敛多年,民皆怨之。”
“刘将军兴仁义之兵,吊民伐罪,涂山一战,破袁术四十万之众。”
刘备闻言一惊,暗道袁术拢共才四万人,自己缘何破了四十万人众?
他回头兼顾一眼李翊,李翊冲他微微一笑。
仿佛说,老百姓说了你就只管认下便是。
刘备恍然大悟,原来这也是李翊的舆论攻势。
古人只要一涉及到数字,基本上都是信口开河。
因为这不是信息时代,没办法具体统计,只要看到人多,往高了说就对了。
既然刘备两万人马出征,敢号称二十万人。
那打败袁术四万人,便对外宣称歼灭了四十万人。
这很合理吧?
“今刘将军仁义之师到此,兆民可望太平矣。”
老者握着刘备的手,至真至情地说道。
刘备感慨万分,叹道:
“何敢当老丈所言?”
遂命人取来酒食绢帛,赐给这位老丈。
又将剩下的酒食,分发给其他老人。
旋即号令三军:
——“如有下乡杀人鸡犬者,如杀人之罪!”
号令传下,三军无不震服。
淮南百姓皆感念刘备之德,稽首送别。
……
话分两头,
却说袁术遣人送书去往河北,半道被刘备截住。
愁闷不已,又因此前遭遇了涂山惨败。
更是蹉跎困顿,而袁术后宫妻妾成群,多达百人。
袁术与妻妾每日过着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日费斗金。
府库里的银钱吃紧,袁术便派人至寿春中,劫掠富户百姓,抢夺粮食。
一时间,城内哭喊声,嚎叫声,不绝于耳。
袁术只当不见,两耳不闻。
反正已经翻盘无望,索性直接摆烂。
在徐州大军到来之前,好好享受这最后几天的人生。
每日以军士劫掠来苟延残喘,维持吃穿用度。
寿春百姓无有活路,折骨为炊,易子而食。
底层士兵饿得只能去河里摸河蚌吃。
不少大臣,纷纷向袁术谏言,恳请他拿出粮米来救助军民。
甚至有激进的大臣谏言道:
“百姓可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