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三公级别的高官职位。
兼之其又是自己提拔起来,几乎是心腹一般的人员。
所以王朗、华歆也是绝对的“拥刘”派。
维护刘备的利益,就是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
“不瞒二位,如今国中弹劾孔明的奏章,似雪片般赍到寡人这里来。”
“他们都指责孔明的识人不明,要求寡人依律处置。”
“寡人如今也是难办呐。”
“所以才单独召汝二人过来商议对策。”
刘备向二人正式坦明心迹,他就是想保诸葛亮。
原因是多方面的。,搜·搜-小`说?网! .追!最-新¨章!节?
一方面,由于河北势力过于强势。
刘备一直致力于搞南北均势。
所以当诸葛亮一经加入刘营,刘备就在他身上下注了。
又是给他封“琅琊侯”,又是力排众议,给他荆州。
又是给他黄忠、赵云帮他镇抚荆襄势力。
甚至还让帝国之壁的李翊出面当绿叶,给孔明当陪衬。
一切的一切,都是刘备为了捧诸葛亮,为了形成南北均势。
可以说,刘备在诸葛亮身上倾注了大量资源。
如果说因为马谡这件事,废了诸葛亮的武功,那刘备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此前的投入全部前功尽弃了。
刘备了好几年的时间,培养诸葛亮。
已经年满五十的他,哪有精力再培养一个李翊的接班人起来。
当然了,要说历练,这件事确实是对诸葛亮很好的一次历练。
刘备也相信诸葛亮是真的能够吸取到教训。
但教训归教训,成长归成长。
因为此事,让诸葛亮留下政治污点。
那么即便诸葛亮未来真能顺利接李翊的班。
那么他也注定达不到李翊的高度了。
毕竟一出事,人人都可以翻旧账,拿这件事来做文章。
南北均势是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就相对来说比较偏个人感性了。
那就是对于李翊的接班人,刘备私底下是更喜欢诸葛亮的。
诚然,以齐国如今的实力,有太多候选人了。
但在这么多人候选之中,最令刘备喜欢的还是诸葛孔明。
因为在诸葛亮身上,刘备看到了李翊的影子。
随着李翊年纪的增长,刘备渐渐忘却了他年轻时那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模样了。
但见着诸葛亮时,刘备仿佛又回到了初遇李翊时的感觉。
这个年轻人跟他的丞相很像,谦逊、温润、高情商、有经纬大略。
简直是李翊的2.0版。
刘备已经尝过一次拥有李翊的甜头了。
那么他自然也想给自己儿子留一个李翊2.0。
他们这一辈的人,基本已经快完成了打江山的历史使命了。
剩下坐稳江山的使命,就是得交给下一代。
可既然如此,刘备却又为什么不愿意与李翊相商呢?
这还是刘备与李翊两人的立场问题。
不管两人关系如何好,如何信任。
但刘备毕竟是君主,李翊毕竟是臣子。
站在刘备视角,他可以凭借个人喜好,点名一个二代丞相来辅佐他儿子。
而李翊现在还在,二代丞相说难听点也是李翊的政敌。
李翊已经明确了自己愿意功成身退的想法。
他表明这个想法,让朝中很多人松了口气,也让很多人感到不安。
因为李翊的存在,挡住了很多人晋升的道路。
毕竟很多官职,都是李翊一句话的事。
如果不加入“李翊的利益共同体”,就很难得到晋升的机会。
但是蛋糕总共就那么多,先到先得,有关系的有关系得。
根本不够分的。
而那些不安的人,自然是指着李翊吃饭的人。
李翊一旦退了,他们立马就失去了靠山。
这是这些人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如何保证权力正常、安全的交接,其实是刘备须要头疼、且烦恼的事情。
既然选中了诸葛亮,他当然要尽力去维护他的形象。
不然将来怎么去镇那帮开国功臣?
而李翊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