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二十八年,初冬。!咸`鱼_看*书¨网+ +免?费¨阅\读.
朱标虽然已经年过七十,但是身体依旧还不错,也没得什么大病。他甚至仍然按时上早朝,然后每天和太子朱雄英一起批阅奏折,制定政策。
倒不是说朱标信不过朱雄英的能力,不肯放权给他。主要是朱标想趁着自己还有精力,和他一起制定政策,尽量考虑到所有的利弊,尽量做到完美无缺。首当其冲的就是朱标之前提过的内阁投票制度和辅政制度。当时朱标只是提出了一个设想,但是现在,父子俩带着众多大臣却把这个设想不断完善。朱标想的是,就算孝文一朝不能实行,也要定下一个框架,然后由朱雄英慢慢实行。毕竟皇帝独揽大权好处是很多,但是弊病也很多。纵观古今,任何王朝政权想要走得长远,都不能只由一人、一个阶级掌权。还是要多听取意见,而且吸纳新鲜血液。
值得一提的是,御史于谦由于个人能力,被朱标破格提拔为太子少保,协助皇帝和太子处理朝政,协理军务。从资格上来看,于谦确实有些年轻,所以也有些大臣找到朱标鸣不平。/x^g_g~k.s~.~c¢o′m?但是朱标回怼他们只用了轻飘飘的一句话。
“你的能力比于谦强么?你有于谦那样刚正清廉么?”
然后,然后就再也没有人抗议了。开玩笑,于谦的能力众人也是看在眼里的,无论是处理政事还是军务,都是绝对的一把好手。清廉?不好意思,一个连喝人家百姓一顿酒都要上报的人,谁敢跟他比清廉。人家于谦的家都是皇上赏赐的,甚至连媳妇也是朱标赐婚。他在朝廷这么久,无论是谁送礼宴请都别他拒之门外,清流官员们便将他视为领袖,但是却没有私下的交情,因为于谦不与他人私下相交,都是公事公办。保守派系的官员们,也就是那边那个喜欢拉帮结伙,按资排辈的人,更是视于谦为眼中钉肉中刺。但是却抓不到他任何把柄。至于刚正,满朝文武除了他和少数愣头青,应该是没人敢顶着皇上干了。
于是于谦就顺利地成为了太子少保,当朝重臣。朱标几乎是把历史上亏欠他的全部都给补回来了。但是于谦也没有让他失望,他用事实证明了,一个人能够名垂青史,被万人赞颂,自然是有他的原因的。¢精-武^小!说?网′ !免.费*阅^读¨
傍晚时分,朱标用过晚膳,仍旧在奉天殿里办公。但是太子朱雄英却坐不住了,他来到朱标的面前,小声说道。
“父皇,您现在年岁已经大了,您还是别如此操劳了,这里有我和众位大臣,您还是休息一下吧!”
听到朱雄英这么说,朱标也才缓过神来,然后伸了个懒腰,揉了揉有些酸疼的眼睛。
“人家都说,到了年纪就应该服老。之前我是不信的”
朱标,这位曾经意气风发、心怀天下的君主,如今已步入年迈。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如同岁月长河在大地上留下的沟壑。他的步伐不再矫健,眼神中虽依旧透着睿智,但也多了几分疲惫。
在皇宫的寝殿内,朱标常常坐在温暖的阳光下,回忆往昔的岁月。他想起年少时父皇朱元璋对自己的严格教诲,那些关于治国理政的教导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曾经,他为了能成为一位合格的君主,日夜苦读,学习经史子集,向朝中的大臣们请教治国之策。那时候,他满怀壮志,想要将大明建设成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如今,他的身体大不如前。每天清晨,侍从们小心翼翼地伺候他穿衣洗漱,他的动作变得迟缓。每一次抬手、每一个转身,都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早朝的时候,他坐在龙椅上,虽然依旧保持着威严的仪态,但长时间的上朝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负担。他听着大臣们的奏报,思维还像过去一样敏捷,但有时候,精力难以长时间集中。
朱标对大明的感情始终没有改变。他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大事小事,关心着百姓的生活。他时常召见地方官员,询问各地的收成、百姓的温饱以及治安情况。尽管身体不便,他还是坚持查看各地送来的奏疏,了解边关的军事动态、水利工程的进展以及新的政策实施效果。
在后宫中,他享受着难得的宁静时光。他的皇后陪伴在他身边,他们一起回忆年轻时的趣事,谈论着子女们的成长和未来。他的子女们都已经长大成人,在朝廷或各自的封地里发挥着作用。看到子孙满堂,朱标心中感到无比欣慰。他会把自己的治国经验和人生感悟传授给年轻的一代,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将大明的江山治理得繁荣昌盛。
然而,年迈也带来了许多无奈。他的身体时常被病痛折磨,宫中的御医们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