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月久久地站在店门口,直到夜色渐深,路灯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程屿的到来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阵阵涟漪,久久无法平息。空荡的店里只剩她一个人,方才的重逢场景还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她机械地擦拭着柜台,目光不时飘向程屿曾坐过的藤椅,七年时光恍如一场梦,醒来时一切都变得陌生。
店内的钟敲响九下,街上早已没了行人。暖月坐在柜台后发了会呆,想起奶奶生前常说阁楼里还有很多东西等着整理。也许是今晚注定无眠,索性上去收拾一下。毕竟在这个可能即将面临改变的老街区,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弥足珍贵。她深吸一口气,转身走进店内。
木质楼梯发出细微的吱呀声,暖月举着手电筒,小心翼翼地往上走。阁楼很久没有收拾过了,空气中漂浮着细小的灰尘。月光从天窗斜斜地洒进来,将地上的杂物投射出斑驳的影子。这里承载着太多回忆,每一处角落都藏着过往的痕迹。
"咳咳——"暖月挥手驱散面前的灰尘,借着手电筒的光束开始翻找。阁楼里堆满了各种老物件:发黄的报纸、褪色的布匹、老式的收音机......她小心翼翼地捡起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奶奶年轻时的模样,正在店门口做糖果。暖月记得奶奶说过,这是开店第一天拍的。那时候的老街还很热闹,照片里挤满了看热闹的街坊邻居。
正当她准备收工时,目光突然被角落里的一个皮箱吸引。那是一个深棕色的老皮箱,看上去有些年头了,箱子上落了厚厚的灰。暖月记得小时候经常看见奶奶往这个箱子里放东西,每次她好奇地询问,奶奶总是神秘地笑笑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暖月伸手擦去灰尘,皮箱上浮现出一个小小的铜锁。她犹豫了一下,从脖子上取下一直戴着的钥匙——那是奶奶临终前交给她的,说是让她好好保管。
钥匙缓缓插入锁孔,严丝合缝。随着"咔哒"一声轻响,锁应声而开。暖月的心跳突然加快,她小心翼翼地掀开箱盖。
一股淡淡的樟脑香气飘了出来。箱子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几本笔记本,最上面的那本已经发黄,封面上是奶奶娟秀的字迹:《糖果配方笔记》。笔记本的纸张已经泛黄发脆,但依然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墨香。暖月小心翼翼地拿起本子,生怕它们会在指尖碎裂。本子的边角有些卷起,看得出经常被翻阅,有些页面还沾着些许糖渍,想必是奶奶在制作糖果时随手记录留下的痕迹。
暖月的手微微颤抖,轻轻翻开第一页。扉页上写着一行字:"甜蜜是可以被传承的,就像爱一样。"字迹有些褪色,却依然清晰可辨。翻到下一页,是奶奶工整的笔迹:"记录下这些配方,不仅是为了传承手艺,更是为了留住那些被糖果治愈过的故事。"
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糖果的制作方法。每一页都写得很详细,不仅有原料配比、火候控制,甚至连搅拌的力度、冷却的时间都标注得一清二楚。本子的空白处还画着许多小图案,有的是简单的糖果形状,有的是制作工具的示意图,甚至还有奶奶画的一些表情符号,仿佛在记录她每次制作时的心情。
"桂花糖配方:冰糖300克,桂花10克,蜂蜜50克......"旁边还画着一个小小的桂花图案,下面写着:"每年桂花开的时候,要趁着花朵最娇嫩的清晨采摘,这样做出来的糖才能留住花香。记得那年中秋,整条街都是桂花香,张叔说这是他吃过最好吃的桂花糖。"
"棉花糖配方:白砂糖500克,玉米糖浆150克......"暖月喃喃读着,忽然注意到旁边有一行小字:"这是给小屿准备的,他总说我做的棉花糖最甜,每次心情不好都要吃一朵。今天看他考了满分,特意做了新口味,这孩子咬着糖的样子,像极了他小时候。"
翻到下一页,夹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是十岁出头的程屿,正捧着一朵棉花糖,笑得格外灿烂。照片背面写着日期和一句话:"今天小屿考了满分,特意来店里要糖吃。这孩子,总算笑了。"照片一角还沾着些许糖渍,想必是奶奶边做糖边写下这段文字。
一滴泪水悄然滑落,打在照片上。暖月连忙擦去,继续往后翻看。每一种糖果后面,都记录着一个个小故事:谁家孩子考试考好了,谁家有了喜事,谁心情不好需要安慰......糖果仿佛成了联结街坊邻里的纽带。
突然,几张信纸从笔记本里滑落。暖月拾起来一看,是一些年代久远的书信。信封上的邮戳显示是二十年前的日期,发信人那一栏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正要细看,楼下突然传来轻微的响动。暖月吓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