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碎的橱窗玻璃还未来得及修复,晨曦的微光透过破损的窗户洒进店内,地上的玻璃碎片折射出点点光斑。暖月一夜未眠,正在清理地上散落的糖果,每一颗糖果上似乎都沾染着她的心血。程屿昨晚坚持要留下来陪她,但被她婉拒了。此刻,她一边收拾着狼藉,一边回想着程屿欲言又止的表情和那个神秘的信封。
清晨的映月巷格外安静,只有远处传来零星的鸟鸣。门外响起沉稳的脚步声,伴随着拐杖轻叩地面的声响。一个穿着灰色中山装的老人缓步走来,在糖果店门口驻足。他个子不高,神态从容,鬓发斑白,手里拄着一根红木拐杖,眼神中透着一股学者特有的锐利。
老人站在破损的橱窗前微微皱眉,目光在墙上的老照片和店内的陈设之间游移。"这栋楼,"他突然开口,声音温和而沙哑,带着浓浓的地方口音,"应该是光绪年间建的吧?你看这檐口的做工,还有这砖雕的纹样,都是清末时期的特征。"
暖月一怔,连忙迎上前:"您是......"
"我姓方,"老人微笑着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巴掌大的放大镜,仔细打量着门框上的雕花,"四十年前,我在你奶奶这儿买过糖。那时候我还在省城文物研究所上班,最爱你奶奶做的桂花糖。"
暖月连忙请老人进店。阿芳泡了一杯明前龙井,茶香在晨光中袅袅升起。"方老,您说我们家的糖果店有历史价值?"暖月小心翼翼地问。昨晚的威胁还让她心有余悸,但眼前这位老人却给她一种莫名的希望。
方老接过茶盏,轻轻吹开浮着的茶叶:"不只是有价值,是很高的价值。"他的目光移向墙上的老照片,"你知道吗?映月巷在清末时期可是远近闻名的商业街。这条街的格局,完整保留了清末民初江南水乡的商业文明。"
"格局?"暖月一头雾水。
方老放下茶盏,拿起拐杖,指着店内的陈设:"你看这个天平,是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特有的制式。糖果店的三开间布局,前铺后坊,也是传统商业建筑的典范。"他从随身的帆布包里掏出一份文件,"这是我从档案馆查到的资料。光绪年间,你们家的店名叫'映月轩',是当时有名的贡品作坊。"
暖月接过那份泛黄的档案,手指微微发颤。文件上赫然记载着光绪三十年映月巷的商铺名录,其中详细记录了"映月轩"的营业范围和品类。更让她惊讶的是,文件中还夹着几张老照片。
"这种骑楼建筑,"方老指着照片上鳞次栉比的店铺,"是清末江南商业街区的典型代表。你看这些雕花窗棂、砖雕门楣,每一处都蕴含着精湛的民间工艺。最难得的是,映月巷完整保存了这种建筑群落。"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程屿风尘仆仆地赶来,一眼就认出了方老:"方教授?您怎么在这?"他的声音里满是惊喜。
方老笑着拍了拍程屿的肩膀:"你这孩子,当年要不是执意去当建筑师,现在说不定也在跟着我挖古董了。"原来方老不仅是省文物研究所的退休专家,还是程屿大学时期的导师。
程屿有些不好意思地摸摸鼻子,随即正色道:"方教授,您来得正好。我们发现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他从包里取出那张地下管网的图纸,"这是前几天在钟楼附近发现的。"
方老戴上老花镜,仔细端详图纸。他的表情渐渐严肃起来:"这不是简单的地下管网。"他指着图纸上的某些标记,"你看这些记号,这是清末时期典型的军事工事符号。据我所知,晚清时期这一带确实修建过地下防御系统。如果能找到实物证据......"
暖月和程屿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希望。"方老,您的意思是......"
"这是重大发现!"方老说着就掏出手机,"我这就联系省文物局和考古队。这么重要的历史遗迹,必须立即进行保护性调查。"他转向暖月,"丫头,你们家的糖果制作工艺,也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这可是活的历史。"
"可是,"暖月迟疑地说,"现在有人想尽办法要搞垮我们。昨晚刚......"她指了指破损的橱窗。
"别怕,"方老的声音坚定,"有些东西,是钱买不来的。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家政策,任何人也不能违背。"
中午时分,几家本地媒体闻讯赶来采访。方老对着记者详细讲解映月巷的历史价值,从建筑风格到商业文明,从民间工艺到文化传承。老人说起这些专业知识时,神采奕奕,完全不见疲态。
李婶提着茶壶过来,听到这些讲解,忍不住插嘴:"可不是嘛!我爷爷常说,解放前这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