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的暴雨终于停歇,黎明时分的映月巷笼罩在一片朦胧中。潮湿的空气里还残留着雨水的气息,屋檐不时滴落着水珠,在石板路上打出细碎的声响。暖月抬头望着阴沉的天空,心里隐隐有些不安。这几天的大雨虽然给街坊们争取了时间,但也给这些老建筑带来了新的考验。
"小心点!"程屿扶着摇晃的木梯,眉头紧锁地看着上面的暖月。老旧的木梯因受潮而显得格外不稳,每一级都发出吱呀的响声。暖月正踩在上面查看糖果店阁楼的漏水情况,脚下的木板被雨水浸泡得发软,让人心里没底。
她能感觉到程屿的紧张。自从文物专家组来访后,他对这些老建筑的关注更加细致了。此时的阁楼天花板已经因为雨水浸泡而部分坍塌,露出了斑驳的木梁,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霉味。
"这里的横梁已经出现裂痕了。"暖月皱着眉头,用手电筒照着头顶。雨水顺着裂缝不断渗下来,在地板上积成了一滩水渍。她想起小时候,每逢下雨,奶奶都会拿着脸盆在阁楼上接漏水。那时觉得是件有趣的事,现在却让她担心不已。
程屿接过手电筒仔细查看,专业人士的敏锐立刻显现出来:"得赶紧加固,不然可能会继续坍塌。这种老建筑的横梁都是榫卯结构,一处损坏可能会影响整体稳定性。"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紧迫,"好在现在发现得及时。"
两人开始清理坍塌的碎片。阁楼里积了厚厚的灰尘,每动一下都会扬起一片灰雾。潮湿的空气中除了霉味,还夹杂着老木头特有的沉香,那是岁月沉淀的味道。程屿搬来工具箱,开始对受损的横梁进行临时加固。他的动作很轻柔,生怕惊动了这些承载了太多记忆的老物件。
"咦?"暖月突然停下手中的动作,眼神落在墙角露出的一块异常凸起上。那里的墙面有些不太一样,仔细看去,似乎能看出一道细细的缝隙。她的心跳突然加快了,小心翼翼地擦去表面的灰尘,发现那是一块与周围墙面不太一样的砖块。
"程屿,你过来看。"她的声音有些颤抖,手指抚过那块砖的表面。程屿放下工具走过来,用手电筒仔细照着。明亮的光线下,那块砖的不同之处更加明显了。
"这好像是块活动砖。"他轻轻敲了敲,发出空洞的回声,眼睛亮了起来,"老建筑经常会有这种暗格设计。"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兴奋。程屿小心翼翼地将砖块取出,生怕损坏了这个意外的发现。砖块背后赫然露出一个不大的暗格,里面放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
"这会不会是奶奶留下的?"暖月屏住呼吸,将铁盒取出。盒子有些分量,表面已经布满铁锈,但依稍能辨认出一些花纹。她用袖子轻轻擦去表面的灰尘,露出一行模糊的字迹:"映月商号记"。这几个字勾起了她的回忆,奶奶曾说过,糖果店在很久以前有个更响亮的名字。
程屿找来一把老式铜锁钥匙,尝试了几次才找到合适的角度。随着"咔嗒"一声轻响,铁盒终于打开了。一股陈旧的纸张气息扑面而来,那是历史特有的味道。盒子里整齐地码放着一叠发黄的文件,最上面是一份用蓝色印泥盖着印章的地契。
"这是民国时期的地契!"程屿小心翼翼地展开那张已经泛黄的纸张,生怕它在手中破碎。纸张上的字迹依然清晰,钤印的红色还带着些许光泽。"你看这个印章,是当时商会的印记。每一笔都刻得很深,看得出是正式文书。"
暖月轻轻翻动着文件,仿佛在翻阅一本尘封的历史书。每一张纸都带着岁月的痕迹,有的边角已经泛黄发脆,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除了地契,还有一份手绘的老街地图,上面详细标注着每家店铺的位置和用途。地图的纸张有些发黄,但笔迹工整有力,显然是出自行家之手。在地图的角落,画着一个奇怪的符号,像是某种标记,又像是一个徽章的轮廓。
"棉花糖糖果店的前身竟然是'映月商号',而且从位置来看,是当时整条街最大的商铺之一。"程屿指着地图上的标注,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暖月凑近看去,发现地图上不仅标注了店铺位置,还有详细的建筑尺寸和构造说明。
暖月又从盒子底部找出一叠老照片。这些照片虽然已经泛黄发脆,但仍能清晰地看到当年老街的繁华景象。宽阔的街道上,身着长衫的商人来来往往,门面上悬挂着各式招牌。有的照片背面还写着日期和简短的说明,字迹娟秀,应该是女性所写。
"这张照片上的建筑风格很特别。"程屿的眼睛亮了起来,专业的洞察力让他立刻发现了关键之处。"你看这些骑楼的设计,还有这些雕花窗棂,都是典型的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