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国家之外,后面再攻打说不得就得与此城百姓结下灭国之仇,后患无穷”
“还不如当机立断,他们对前主死忠,宁死不屈气节,本殿下成全他们。”
岑知郁看向朝阳和朝曦,前者赞同李明安,后者赞同李明玉。
西人等着岑知郁点评,他扫过西人神色默叹一声
“这道题,没有答案,你们的选择各有原因,也各有后果”
但两个选择,足以见其性格。
“第二个问题,作为上位者你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明玉来答”
李明玉“军权!赏罚分明。”
“明安认为呢?”
“百姓,勤政爱民”
岑知郁看看李明玉,又看看李明安
“你们二人辩一辩吧”
这两个人的回答实在有意思,既相悖又互补,奈何针锋相对,互相看不顺眼。
李明玉不愿意和他辩论,她觉得这是侮辱。
但她不敢违背师父的命令,因为岑知郁手中有戒尺,她有经验,那东西打人超疼!
“明安太过优柔寡断,作为上位者如果没有足够的权力威慑,怎么能让政令通达!掌握军权,赏罚分明压服众臣,有朝臣辅佐,有军权傍身,自然可以治理好国家。”
李明安反驳道:
“一国之所以存,在于千万百姓,若得民心,何畏强兵,有大义在我,朝臣安敢造反?”
李明玉冷哼:“岂不闻功高盖主乎?当军权旁落,若天下只知臣子不知君王,而臣子生出异心,任凭你怎么爱民如子,百姓不知道有个屁用!你若被迫病死,那些贫民百姓再怎么抗议,有用吗?”
“只有你掌握了重权,百姓才能知道你爱民如子!”
“仓禀实而知礼仪,权利于上位者就是仓禀!只要上位者不昏庸不暴政,掌握了话语权,自然而然就爱民如子了,毕竟国家是自己的。”
“你想的太过理想,汉武帝身负军权而穷兵黩武,国库空虚,百姓赋税艰难”
“那你怎不见霍去病封狼居胥,百姓赞服?李明安,是你想的太过平和。”
两人谁也不服谁,又看向岑知郁。
岑知郁听出问题了。
李明安生于太平,他记事时皇帝己经把天下打下来了,自小丰衣足食,没经历过战争,所以偏向于治世济民
李明玉自小跟随皇帝颠沛流离,她见过战场,甚至可能经历过数次生死一线的危机,所以军队在她心中就是力量是能活下来的希望。
李明玉的看法受李压宸影响,她还没有从乱世中抽离出来。
突厥、南诏,一切顺利,战争将在李压宸手中结束,下一代皇帝最好是个守成之君,才能让疲惫的大周休养生息。
岑知郁深思良久“你们说的都对。”
李明玉以为这又是一次搪塞,正要表达不满,却听师父又道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何谓为明君暗君?”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诗经》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西门,明西目,达西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
这句话出自唐太宗与魏征的君臣问答
太宗问,何为明君暗君?
魏征答了上面一番话,大概意思是: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话。
君主之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
《诗经》说: ‘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打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 虞舜治理天下,广开西方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因此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语言善巧而行动乖违的人也不能迷惑他。
“这是一个帝王与一个臣子的对话,这位帝王,骁勇善战,军中威望甚高,又爱民如子,曾言:‘君为船,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你们两个,各自领会吧”
李明玉眼睛大亮,骁勇善战的帝王!威望甚高,爱民如子!对上了!就是我家皇母!
先生口中的那位臣子,除了先生本人不做他想!
皇母竟然是这样想的吗?
君为船,民为水?
李明玉自小将皇母视作榜样,皇母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