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衡从来没有想过,他在遥远的洛阳一封小小骂人的文书,会在黎阳造成如此大的影响。′d,a~w+e/n¢x?u/e¨b/o`o!k-._c·o′m*
在鲁肃死守黎阳之后,做了几次试探性进攻的袁绍和曹操立刻改变了自己的作战计划,从强攻黎阳变成了围困黎阳。
因为鲁肃太擅长坚守了,袁绍和曹操预计,要攻克黎阳他们至少填入超过二十万以上的兵力损失,这还是建立在董仲颖没有去救援黎阳的基础上。
现在董仲颖在洛阳的军队没有动,就是这样的没有动,让袁绍和曹操两个人不敢动。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强攻黎阳的情况下董仲颖突然出兵,那么对于他们的军队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在捕捉战机方面,恐怕整个大汉没有人比秦王更懂捕捉战机了。
尽管黎阳和洛阳之间的路途并不近,而且更是隔了一条黄河,但是袁绍和曹操可不敢赌。
与此同时,鲁肃手上的兵力也不足够,他在野战之中不是曹操和袁绍的对手,所以他干脆来了个抱头蹲防,只要袁绍和曹操不来攻城,他也坚决不出门。
曹操和袁绍指望着鲁肃因为缺乏补给而自己放弃黎阳,或者因为长时间的围城而导致内讧。*幻^想!姬\ .埂?芯·罪^全?而鲁肃的想法则非常的简单,只要黎阳不丢掉,将袁绍和曹操的大军牢牢牵制住,剩下的事情交给英明神武的秦王就可以了。
于是,曹操和袁绍就和鲁肃玩起了对峙,双方很默契的来了一场“静坐战”。曹操和袁绍牢牢围困黎阳不攻城,鲁肃也不组织突围。
不过祢衡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作为反抗董仲颖的义士,祢衡的威望非常的高,特别是祢衡到达了冀州之后,为了保证讨董的正当性,袁绍和曹操两个人更是对祢衡大加赞扬,将他奉为座上宾。
祢衡到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拜访了北方西州的世家大族,而那些世家大族也愿意见他这个“名人”。
祢衡大举赞扬了这些人的义举,也对当前的局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袁绍和曹操在黎阳采取的行动是消极避战,保存实力,坐管袁术和董仲颖之间胜负的成败,这样的举动很是不妥。
他甚至对众人说道:“讨伐董卓乃是天下间最大的事情,袁本初和曹孟德这两个人却担心军队的损失还没有进取。·s·a_n,y?e?w~u/.+n¨e~t′这和担心自己马车损害车轴,将马车停在家中而不使用有什么不同。”
很快他的话语就传到了袁绍的耳朵之中,于是袁绍对曹操说道:“现在我才知道为什么董仲颖会放过祢正平了。祢正平的威望太高了,如果我们不为所动,恐怕对于北方的那些世家大族们没有办法交代。”
曹操反驳说:“为了政治上的目的而被迫采取军事上的行动,这样的行为不是智者所为,恐怕我们的军事会受到很大的损失。”
袁绍却回答道:“军事上的行动就是为了政治上的延续,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那么我们就会丢失在北方西州的人望。我的才能比不上董仲颖,手下的士卒数量也没有董仲颖的多,我和董仲颖相比,除了天下的大义外,就只剩下在北方西州的人望了。如果担心军事上的损失,而丢掉我们的优势,那和买椟还珠有什么区别呢?”
“更何况,我们并不一定要攻陷黎阳,鲁子敬名将也,我们只要做出有和董仲颖决一死战的信心,那么北方西州的士人都会理解我们。”袁绍道。
曹操听闻袁绍的话语点了点头道:“兵贵精而不贵多,或许我手下有些军队需要历练一下了。”
袁绍知道,曹操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们手下有些军队是那些世家大族“贡献”的,军队的战斗力不强,甚至有时候仗着自己的身份还不能够令行禁止,享福在前,吃亏在后。
显然,袁绍和曹操打算让这些军队来完成“攻击”黎阳的任务。
和他们预计的一样,对于黎阳的强攻简首就是一场灾难,在这场举世瞩目的攻城战之中,曹操和袁绍的联军损失了一万多人,而鲁肃的损失连两千人都没有。
战后,“气急”了的两人斩杀了军中十多名临阵脱逃的将领,也斩杀了百余名的士卒来整顿军纪。在这场战斗之后,袁绍和曹操联军的战斗力反而不降反升。
这场战斗还带来了另外的一个副作用,那就是北方西州的世家大族和祢衡认清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黎阳并不是仓促之间可以攻下的,即使是祢衡,他也不再宣扬一定要攻克黎阳的观点了。
很快,祢衡又想出了一个新的计策,他对袁绍和曹操建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