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报价十五块大洋,这家的当家人就是不卖,说要当成祖业传之子孙的,坚决不卖。
“钉子户,”这是刘铭听到这事时脑中第一反应。村委一班人都很生气,就连一向持重的刘老忠都要开大会批斗他。但让刘铭拦住了。
刘铭说:“别管当初他买的多便宜,土地确实是人家的。没有强买、强卖的道理。如果咱们的村规民约中规定了这种情况必须卖全村里,咱们能强制。但咱们的村规民约不是还没制定好吗,那人家就没错。
我去看了,他那块地不圈进来,不过是多垒三五米石墙,少了两三个铺位。损失不大,也就是难看了点。但换个角度呢?咱们村里对村民都这么讲规矩,外来客商对咱们市场是不是也增加点信任?坏事没准就成了好事。”
都是多年邻居,能不动强,大家也就接受了,于是刘庄大市场就真凹进去一块。每当大集,那家人去地里干活,也就成了一景,不时会有人指着他们向身边人介绍:“对,就是这家人,刘东家低价卖给他的地,为了村里利益高价想买回来,他家就是不卖。呸。什么东西。”
人言可畏,但又回不了头,只好选择非集的日子下地。但在村里的名声就不提了。
但刘庄村讲规矩的名声确是打出去了。
刘庄大集相关设施在民国二十八年春天才彻底完工,还没开业,大扫荡就来了。但扫荡后一个安全的交易环境成了刚需,刘庄大集的天时地利人和就全了,早于另一个时空一年多兴兴旺旺的开起来了。
当然,这都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