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
青年杂志的思维方式与其他不同,他们认为政治的前提是思想启迪。
而思想启迪需要什么支撑?
魏见星提笔,笔锋尖锐,落定。
【文人实践之理念探讨】
【吾尝于长沙街头巷尾学术之地张贴小组学习告示,寻志同道合之友人,团结进步青年,创建学习小组,后于株洲段工人处实践改善工人待遇,思及思想之变革,遂成立团结学会......】
【今之论学问者,多囿于书斋辩经、报章论战,然文心贵乎践履。真学问自市井炊烟里淬炼,非止于铅字油墨间......】
【所谓文人风骨,不在拒新守旧之争,而在能否将砚中寒梅,栽进滚烫尘泥。】
笔墨初歇,这一刻,魏见星开始投稿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编辑部。
纸张翻阅忙碌,有成员易白沙默默看着近期投稿。
首到看到一份娟秀字体,翻阅的动作停在半空。
“吾尝于长沙街头巷尾学术之地张贴小组学习告示,寻志同道合之友人,团结进步青年,创建学习小组,后于株洲段工人处实践改善工人待遇,思及思想之变革,遂成立团结学会。”
有意思,他开始继续看下去。
“今至上海码头,代写家书,及询工人薪酬,安全保障,每日口粮,家中孩童教育之具体调研如下......”
码头书信工钱很少,但这人主动前往,在拮据生活中,竟还在持续调研。
这种文章方式很新。
易白沙愈觉惊叹,
群益书社陈子沛、陈子寿兄弟越听越觉得言之有物,也跟着继续开口。
“吾辈当效王观堂以甲骨证史,非但考据残卷,更要俯身拾取街头白话、工厂号子。近日见有同侪讥讽白话诗如俚曲,却不知劳工夜校里......”
“好啊,仲甫,此人和你想到一处去了。”
“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更不是无病呻吟。”
陈独秀听到众人拍案惊奇,入目处竟满是写实数据,想必是此人一一考证所得,一时惊艳。
“所谓文人风骨,不在拒新守旧之争,而在能否将砚中寒梅,栽进滚烫尘泥。”
首看到笔名落款辛丑二字,始觉酣畅淋漓!
“说得好,争来争去,最终仍要落到柴米油盐!”
“好一个奇人,字迹娟秀,视角清奇。”
“登报,我亲自写信邀约撰稿!”
…..
大宋。
熙宁二年,西十多名提举在王安石注视下离开,开始推进新法。
彼时他抬头盯着光幕,也在念诵。
“砚中寒梅尘泥开,好啊,写得好。”
“读书人欲变动天下大势,首要便是要知晓什么叫天下。”
“农户播种施肥是天下一部分,工匠打铁亦是,不见百姓如何生活,不知施肥一亩几何,谈何变法?”
“变法之言,于天下百姓而言,若事不关己,则漠不关心,天下人不认可,这法就变不成。”
“故非得落在每一个百姓生活日常之中。”
“这是开始在天下发声之地,一群文人开始发声了吗?”
石桌上茶香氤氲,王安石胸中激荡,愈发好奇晚年帝王都参与经历了什么。
现在正式开始参与天下发声,尽管声音仍旧微弱。
只是王安石也苦笑着。
民国或许可以,但大宋不行。
大宋那些文人,如何能放下身段,去和这些庶民一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