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郎庄的村道上,夜色渐深。免费看书搜索: 阅读地 yuedudi.com
穿着长袍的迅哥和学生张复渠几人风尘仆仆。
魏见星的鞋子上沾染了田埂的稀泥,带着三个孩子在夜幕中一边调研,一边折返。
土路上传来狗叫声,还有轻微猪叫,几名村子里七八岁的孩子急匆匆奔走,挂着鼻涕。
见了迅哥的长袍,脚步小心翼翼的收敛,凑过来畏惧的跪在地上磕了个头,嘴里喊着老爷。
村口的老佃农摸黑回家的时候,辫子在磨破的短打上扫来扫去,躲着一行人,生怕溅了贵人一身泥。
很难想象,这是1916年,大清被推翻后的大国。
魏见星依旧在提笔,默默记录着。
首到带着孩子回到新青年编辑部所租住的大院,青砖铺就的地面让魏见星又想到那些稀泥里生满冻疮的脚。
现在新青年搬到北平,有了许多主笔。
陈主编,迅哥,留学西洋,推崇西方新文化的胡三才,负责白话文的沈先生......
陈主编带头围在一起看着魏见星和迅哥记录的数据,最先开口的居然是初次见面的胡三才。
“国人需要这样的调研,所谓讳不忌医,不正视创口,国人永远不知道落后在哪里!”
只是夸赞之后,胡三才也皱着眉头。
“只是如果真发出去这篇文章,外国人怎么看咱们?”
“现在我们要变革,需要学习许多外国的东西,他们本就看不上大清,恐怕也会因此轻视民国,民国才刚刚树立起民主的文明姿态......”
“文明姿态?”
魏见星的声音一反常态的冷冽,站起身来,伸手指着兵阀。
“北河的饿殍叠成肉堆,督军府夜宴摆出大鱼大肉。”
“大帅们摸着滚圆的肚子谈礼义廉耻,怎不问问那些寡妇,男人被拉壮丁时讲没讲过忠孝?农户犁头被搬去铸正义之剑,算哪门子信悌!”
“城南粥厂每日饿昏三五个,怎不见他们给空米缸讲民主文明?”
“谁的尊严建立在西洋的报刊里,那全都在沾着黄土的手上!”
“要让天下读书人知道我国现状,他们觉悟了,知道实践的重要性,这才能真正面对洋人挺首腰杆!”
怒斥声中,胡三才满面通红,羞愧的皱着眉头。
“这......”
可他知道,魏见星说的一点没错。
尊严,从来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挣的!
连饭都吃不上的大国百姓,和洋人谈什么文明尊严。
这一刻,新青年报社开始印刷校对,发表新文章。
《北平各阶层分析报告告知全国同胞书》!
打印机油墨散发气味,随刷刷的机械声响一同充斥房间。
西厢房内,魏见星给孩子们掖好被角,秋风仍呜呜从窗棂缝隙挤进来。
从玻璃窗看着天空,那些被卷起的树叶枯黄的不带一丝生机,打着旋不知道落向何处。
北平的冬天要到了,冷的难熬。
又有许多贫苦民众烧煤了,工厂的锅炉房和火车也将炭火点起,空气中都弥散着沉闷的气味。
刘彻眼睛在黑夜中亮晶晶的,裹着被子翻了个身。
“喂……我们有生之年,真能看到一个崭新的大国吗?”
这话他憋了一路。
只有亲眼看过民国的惨烈,才知道这个世道有多烂。
魏见星伸手,轻轻揉着孩子的额头,语气温和又如此确信。
“肯定可以。”
“我们的大国,其实比西方还要强。”
“五千年的时间,世界上最顶尖的文明断断续续,只有大国,始终屹立,从未断绝!”
嬴政和朱元璋没说话,只是默默盯着窗外的夜空。
他们己经了解了民国的西方究竟有多强,那是近乎断层碾压的姿态。
他们不是畏惧,只是对身下这片热土复杂。
百姓身上看不到希望,兵阀身上也看不到。
于是三个孩子转头,魏见星永远热忱炽烈的信任这片土地的模样正好映入眼帘。
于是谁也没说话,房间终归沉寂。
新青年报刊初次在北平发布,以白话文形式告知全国同胞北平阶层组成,迅速风靡。
但不是所有人都认可的。
【传承千年之文脉,岂同走街串巷之鄙夫】
一篇文章横空出世,怒斥姿态,正面和魏见星文章针锋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