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78小说网 > 大宋河山 > 第90章 文风盛

第90章 文风盛

常、彭汝砺、盛陶等人被逐出朝廷,旧党不仅对政见不同者心狠,对自己人同样不手软,而且把人斗倒还不忘踩上一脚。洋洋得意的刘挚对人道:“范纯仁早有名声,又为司马光所重,现在看来不过是浪得虚名。”文彦博连人父亲都扯了出来,说:“范仲淹不过也是虚名耳。”至此,熙宁、元丰以来两党总体上争而不斗的局面被打破。

其间,当年“乌台诗案”受害者苏轼的态度很有意思。这时苏轼在旧党内斗中失势,自翰林学士出知杭州。临出发前,苏轼上疏给高太后和皇帝,说蔡确确实涉嫌诽谤高太后,接着建议由皇帝下旨严查,而后高太后出面阻止,不再追究,这样一显皇帝孝心,二显高氏仁德,但未被高氏接受。

!另外,中书舍人彭汝砺认为此开“文饰罗织”之端,多次上疏反对。御史中丞李常、殿中侍御史翟思、监察御史赵挺之、王彭年等均不肯弹劾蔡确。

文彦博、梁焘、范祖禹、吴安诗、刘安世等却是“除恶务尽”,痛打落水狗,责无旁贷。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你死我活的新旧党争,士大夫化笔为刀,向对手的脑袋狠狠砍去,大宋国终于不堪其重,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文人的笔,果真是狠过武人的刀,例不虚发,杀人不见血。

王棣可不想陷入刀光剑影的党争。但问题在于他的身份贴上了标签,王安石之孙哪,难道还能“弃暗投明”站到父祖的对立面去?要想摆脱这种窘境,摆脱身份阴影,凭自己的能力走科举之道是最佳选择。

这,仅仅算是小跳板,关键的一跳在省试及殿试。

发榜后,新晋举人按例去拜见本科主考、同考,以“恩师”或“恩府”名之。

古时学子称谓老师,其时是有区别的,大致可分门师、房师与座师三种。

门师是指授业老师;房师是科举时的本科阅卷官,如时下的经义科与诗赋科便各有阅卷官;座师则是科举(乡试及会试)的主考官。

虽与李之问有些冲突,但李节居然点了王棣为解元,实在是公私分明之楷模。王棣对这个座师倒是颇有好感,虽然对方属旧党中人,那又怎样?他又不想介入新旧党争。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便是各种聚会,同科举人间增进情谊嘛,总是有好处的,谁知道其中有谁能金榜题名乃至位列中枢呢?提前结下善缘,何乐而不为?

华夏文明盛行圈子,对于这种聚会,王棣无可无不可。前世的磨练让他在这种场合游刃有余、如鱼得水,这让那些个年长举人既吃惊又吃醋:妖孽的人生不需要多加解释么?

如此“花天酒地”了近一个月,才算是“繁华落尽”,一干举人各回各家,筹备来年春闱省试。

江宁、汴京两地相距千余里,即便是舟车简行,也得耗时十多二十天,到了京城还得去礼部报备出具文书告身。是以,外地举人乡试一结束便会赶赴汴梁备考。

王棣也决定早早动身,正可一路游山玩水,年前赶到京城即可。

王氏堂号在临川,但宝元二年己卯二月王益卒于江宁任上,而后王安石兄弟、王雱皆葬于江宁,四代人在此生活逾五十年,如王棣这一辈已算是土生土长的江宁人士了。而因王安石兄弟之故,江宁分堂反而是要尊于临川总堂的。

只是,到了王棣这一辈,人丁不兴,王安石门下唯有王桐、王未,王安礼门下亦只有王楠、王末二人。王棣的身份有些尴尬,既是王旉之子,又过继给了王雱。好在两家人在一起生活多年,丝毫未见生份。

不过,随着吴老夫人去往女儿处得享天年,王安礼转知舒州,王棣叔侄等人即将赴京赶考,一番商议后,决定只留三数名仆从看守半山园,余者皆去往汴京。可谓是举家搬迁。幸好王氏在京城为官经营多年,早前便购置了几处宅邸,倒是不虞住所。

另外,聂胜琼与蔡云英这二位客座琴师也会随行赴京。嗯,尽心尽责,值得给个大大的赞字。

王棣又恶趣味地想:东京繁华犹胜江宁、杭州,天下名ji云集,更有被誉为“天下第一楼”的“矾楼”让一干名流豪绅趋之若鹜,聂、蔡二姝到时可莫动了胜负之心而重出江湖哦?

东京,彼时全世界最繁华的都市,我来了……念及于此,王棣居然有些小激动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