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78小说网 > 大宋河山 > 第217章 催雪(2)

第217章 催雪(2)

作为自己的衣服。到了冬天他们会在这些麻布里面加一些丝絮以增加厚度,抵御寒冬。虽然不算特别暖和,但是还是能凑合过冬的。

除了桑麻之外,百姓还会用动物毛皮度过寒冬。人们打猎或者养动物,剥下功物毛皮用来御寒,虽然有点寒冷,但是要想不被冻死,只能这样做。通常羔羊皮、狐白裘等高档动物毛皮,只有王室贵族才穿得起,劣质的羊皮或者狗皮才是是一般百姓所穿。除了衣物上的保暖,冬天烧炭取暖,还能盖鸭绒被子,这是达官贵人的取暖方式。一般老百姓会在寒冷的冬天都会在自己的床上铺上早前晒好的厚厚的干草,睡在草席上也可以极大程度的抵御寒冷,还用芦花和柳絮来填充被子,也可以暖和一点。除此之外,一般百姓,他们用柴火烧过之后的炭火再次放在炭火盆中烧,也能达到取暖的效果。

大名府本地百姓倒是绝大多数都不至一贫如洗,毕竟作为陪都,治下多贫民,朝廷脸面也不好看。但也正因此节,其它州府逃荒避难至本地的百姓每年都数以万计。

大宋子民是没有“过所”或“路引”这等身份证明的,可自由往来各地,一些富足州府便吸引了大批人员集居。如大名府城,人口逾六十万,便有两成非土生土长的大名人。

便是这些外来户让当地官府极难管理,虽说辖治下“人丁兴旺”了,但这些人若懂些手艺活倒还罢了,否则却是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安置。土地,不论对官府还是百姓都是寸土必争的。于治下百姓,要将田地分给外来户,自是千不情万不愿的。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提宋代的土地政策。

宋朝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国家不再执行强化国家土地所有制的措施,不再运用政权力量进行土地再分配,不再调整土地占有关系;国家不再干预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对土地自由买卖和兼并持自由放任的态度。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土地买卖盛行。例如,四川立限令典卖田宅者纳税印契,一次就征收到契税四百万贯,而此时四川地价每亩仅为四贯,官府卖田定价为八贯到十贯。如果税率按一成计算,土地价格取较高者每亩十贯,那么四川此次纳税印契的田地则有四百万亩,可见土地买卖的盛行。二是土地兼并大发展。大宋前期,地主侵占土地的现象已经相当严重。到了五十年前,更是达到了“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伪冒,习已成俗”的地步。三是私田数量大大超过官田。如神宗熙宁七年,全国垦田四百四十五万余顷,而当时共有各种官田四十四万七千余顷,仅占十分之一,到王安石变法,因推行出卖官田政策,官田所占比例降到七十五分之一。

由于国家利益即税收的实现以财产为基本依据,官田也逐渐向私田方向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将官田转变为私田,或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售田变为私田,或是通过赏赐官僚地产而变为私田。国家采用与地主相同的地租剥削方式来经营官田,如太宗年间大臣陈鼎上言曰:“田之未垦者,募民垦之,岁登所取,其数如民间主客之例。”这里无论观念还是剥削方式与数额,都与民间地主无异。

由于土地买卖盛行,人户交易田土,投买契书,及争讼界至,无日无之,从而带来土地所有权频繁转移,使地主阶级具体成员经济地位经常变动,这成为宋代社会的突出现象。“千年田换八百主”,“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人家田产,只五六年间,便自不同,富者贫,贫者富”。

土地自由买卖下的土地兼并,使土地所有权呈现强烈集中趋势,但由于土地所有权的频繁转移,就使兼并所得土地越来越细小和分散。

也正是因为这种较开放型的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宋朝经济的繁荣。

但负作用也是明显的,在土地兼并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超级地主以及土地买卖掮客,真正靠农耕谋生的农民名下的土地日益减少,乃至于靠售卖土地养家糊口,到得最后无地可种只能受雇度日。贫富分化在这过程中日益彰显,却无以应对。

作为穿越客的王棣晓得其中利弊,但总不能把那个时空的土地政策搬来,国情制度不同,怎能生搬硬套。

不过,动动脑子想想点子让最底层的百姓过的安定些,还是大有操作空间的,譬如种植棉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