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的。
也幸好有这个功能,不然陈述都不知该往哪里放置。
心念一动,种植大棚稳稳的落在面前。棚体采用双层防辐射玻璃搭建,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淡蓝色的光泽。
出于好奇,陈述打开门踏入其中,映入眼帘的是一亩平整如镜的肥沃黑土地,土壤中均匀分布着纳米级湿度传感器,小小的如同无数细小的神经,实时感知着土地的 “情绪”。
棚顶悬挂着可 360 度旋转的圆润大灯,应该就是所谓的光谱调节系统,清晨会模拟朝阳的暖黄色光线,唤醒沉睡的种子;正午则切换为冷白光,助力作物进行高效光合作用;傍晚又会呈现出温柔的橙红色,仿佛为植物披上一层夕阳的余晖。
在黑土地的边缘,有一个小型的智能控制室,墙上的显示屏实时显示着土壤的酸碱度、养分含量、作物的生长高度、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等各项数据。
一台憨态可掬的农业机器人在棚内来回穿梭,粗壮的机械臂上安装着高清摄像头和智能采摘装置,既能精准地为每一株作物施肥、浇水,又能在果实成熟时准确判断最佳采摘时机,轻轻摘下饱满的果实,放入一旁的无菌运输箱中。
只是现在陈述还没有往种子库里放置种子,它似乎忙碌的有些盲目。
陈述又仔细研究了一下温度调控系统。当外界气温骤降时,埋在地下的地热循环管道会缓缓散发热量,使棚内始终保持在 25℃的恒温状态;而当夏日酷暑来临时,棚顶的喷雾降温装置便会启动,细密的水雾在阳光的折射下形成一道道美丽的彩虹,同时将温度精准控制在作物最适宜的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