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奏皇爷,石柱代宣慰使秦良玉携诸将求见皇爷。+1_8+0~t·x-t~..c_o\m,”
听闻是巾帼英雄秦良玉到了,朱由校大喜。他语无伦次的说道:“快宣!”
只见那秦良玉身着一袭华丽而威武的铠甲,英姿飒爽,气宇轩昂,她身后的众将亦是个个精神抖擞,威风凛凛。他们一路奔波而来,只为能投身到保卫边疆、抵御外敌入侵的战斗之中,以尽忠报国之责啊!
哗啦啦一片跪地声在上书房响起。
“臣石柱代宣慰使秦良玉携子侄拜见吾皇。”
“哎呀,老夫人快快平身,来人啊,赐座!”高兴的朱由校连忙令人给秦良玉安排座位。
谢过皇帝之后,秦良玉面朝皇帝,坐在了御赐的椅子上。
“秦老夫人可否替朕介绍下诸位将军。”朱由校和蔼的说道,要知道这一家子可是为他朱家抗争到了南明永历年间,真正意义上的烈士家族。
“遵旨,这是臣的独子马祥麟,这是臣兄秦邦屏,臣弟秦民屏,臣侄秦翼明、秦拱明、秦佐明、秦祚明。
此次援辽,臣带来了五千精锐白杆兵。前几日刚到京城,在兵部接受了军令之后,想着临去辽东前特向陛下请安。\小_说+C?M,S, ?耕?芯\醉~全¨”
这可是瞌睡送枕头的壮举啊,朱由校笑的乐不可支。
“嗯,秦夫人有心了,这样吧,朕封秦邦屏、秦民屏为参将,领兵三千前往沈阳听候熊经略差遣。夫人则带子侄暂时先留在京城,朕正好有大事与卿相商。”
“遵旨,那臣马上与臣兄弟交待一番再报与陛下。”
说完秦良玉就带着自己的兄弟离开了上书房。
朱由校从桌后走到了秦良玉子侄身前,挨个询问几人年岁。当得知最长33岁,最幼17岁时,他点了点头,看着几人虎背熊腰的样子,朱由校非常满意,先不论几人武功如何,当当拎出来和上书房外的锦衣卫大汉将军比较,可以说是毫不逊色,且更甚一筹。
那些个大汉将军几乎都成了勋贵之家的镀金场所,哪还有明初的优良农家子弟的影子,用银枪腊头来形容都不过分。
等秦良玉重回上书房后,朱由校客气的询问了一些军务,比如白杆兵的由来,整个土司共有多少可战之兵,粮饷如何安排的,石柱土司收成如何,可以说问得非常之详细。体现了一个皇帝对一个小小土司的无上关怀。
感动的秦良玉及诸将,无不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n′e-w!t¢i^a′n.x_i!.!o·r-g·
当朱由校得知如今的石柱只有数万土人,连年用兵导致几乎家家都有寡妇,孤儿,田产无多,几乎都是山地,收成全靠天吃饭,从西川徒步走到京城,全依赖于从家中带出的干粮,沿途各级官府只少量的提供了吃食,军饷更就别提了,一毛都没看到。
听到这里,朱由校勃然大怒,砸掉了桌上的茶杯以示自己的愤怒。
怒目视着闻声进来的太监,他下令给即将援辽的三千白杆兵补足粮饷,同时下旨呵斥沿途路经的各级官府。
阿西吧,居然如此怠慢为大明效命的军人,朱由校恨不能拿刀屠戮那些该死的官员。
朱由校的连番表现,可把秦家诸人感动的热泪盈眶,纷纷表示愿为大明效死。
见此,朱由校提出了心中构思良久的想法。
“夫人,朕想改革京营,但苦无精兵良将,能否借用贵子侄替朕效劳一段时间?”
“陛下圣明!微臣惶恐至极!臣的子侄们,皆乃我大明朝之忠实子民。能有机会为陛下您排忧解难,实乃他们此生最大的荣幸呐!微臣在此代表他们向陛下保证,纵是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亦绝无半点退缩之意,更万万不敢有丝毫推辞之举呀!”只见那秦良玉一脸肃穆,言语铿锵有力,落地有声,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千钧之力。其目光坚定如炬,满怀着一片赤诚之心与忠勇之义。
“夫人之忠心,朕深感欣慰,那么就请夫人领兵暂住京营,待朕整理好练兵典籍,再与夫人相商。”
随后,朱由校就令人传膳,与秦良玉一家子共进了午餐。
不待午休,朱由校又接见了从天津赶来的徐光启,对于这个大中华第一个西化之人,朱由校是非常期待与其见面的,可以说,此人是最接近现代的明人。
看着自己面前侃侃而谈的徐光启,朱由校的笑脸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徐光启不光谈到了军事方面的知识,更是讲到了西历,西学。当谈到了意大利人艾儒略时,话头被朱由校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