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地点点头:“我也这么觉得,但咱们需要专业的判断。”
两人带着信件来到了权威的笔迹鉴定专家陈教授的工作室。陈教授戴上眼镜,将信件放在高倍放大镜下,仔细比对笔画的走势、力度和间距,又借助专业的笔迹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化分析。
经过数小时的鉴定,陈教授给出了结论:“从专业角度看,这两份笔迹高度相似,书写者的运笔习惯、笔画特征几乎一致,大概率是出自同一人之手。+x\d·w¨x.t^x,t¨.`c?o-m,而且,从书写的流畅度和笔画的稳定性来判断,书写者的精神状态似乎不太稳定,有明显的衰退迹象。”
为进一步确认,他们又找到了资深心理专家刘博士。刘博士不仅研究笔迹心理学,还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行为模式颇有研究。他拿着信件,一边观察一边说:“这种笔迹的倾斜、颤抖,还有笔画的忽粗忽细,结合案发现场的情况,很可能是一个精神处于崩溃边缘的人所写。随着时间推移,他的病情似乎在恶化,导致笔迹特征变化明显,精神状态也越来越不稳定。”
张伟和李娜对视一眼,心中的疑惑渐渐清晰,凶手的轮廓也愈发明确。离开专家办公室后,张伟沉声道:“看来我们的方向没错,凶手的精神状态是关键,顺着这条线,一定能找到真相。”
张伟认为凶手可能是被实验伤害过的人,他想要杀掉所有对他干出这种事的人。
张伟和李娜决定深入调查林教授的研究团队。他们首先找到了林教授的助手王磊,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神情有些紧张的年轻人。王磊在张伟的追问下,显得有些局促不安,手指不停地敲打着桌面。他承认林教授确实在进行一些“非常规”的研究,但他坚称这些研究是为了探索人类意识的边界。
“林教授一首认为,恐惧是人类最原始的情绪,如果能控制恐惧,就能控制人的行为。”王磊低声说道,眼神闪烁不定。
张伟注意到王磊的异常,继续追问:“那你知道苏瑾的自杀是怎么回事吗?她是不是参与了这些实验?”
王磊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低下头,声音几乎听不见:“苏瑾……她是自愿的,但后来她受不了了。林教授说这是实验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坚持下去……”
李娜听到这里,忍不住拍案而起:“你们这是在拿人命开玩笑!苏瑾的死,你们都有责任!”
王磊的额头渗出冷汗,他的手指紧紧抓住桌角,仿佛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张伟示意李娜冷静,继续问道:“还有谁参与了这些实验?我们需要名单。”
王磊犹豫片刻,最终从抽屉里拿出一份名单,递给张伟。名单上有十几个名字,其中有一个名字被划掉了——李明。
张伟和李娜根据名单,逐一排查参与实验的学生和研究人员。他们发现,李明是林教授的前博士生,六个月前因为实验失败而辍学。李明的室友告诉警方,李明在辍学后变得异常孤僻,经常自言自语,甚至有时会突然大笑或哭泣。
那段时间,李明像变了个人。大半夜,室友常常被他的尖叫惊醒,只见李明首挺挺地从床上坐起,双眼圆睁,额头满是豆大的汗珠,声嘶力竭地胡乱喊着。日常相处时,李明也怪异得很。他走路总是歪歪斜斜,时不时猛地停下,眼神呆滞地盯着某个地方,嘴里喃喃自语,说有黑影在跟着他,那些黑影张牙舞爪,想要钻进他的身体。最让人害怕的,是他的大笑和哭泣。前一秒,他可能还对着空气痴痴地笑,像是看到了什么极其滑稽的事;下一秒,又突然抱头痛哭,哭声里满是痛苦和无助,任谁劝都没用。李明的室友心有余悸地回忆着,脸上不自觉地浮起一层恐惧,像是那些可怕的场景又在眼前浮现。
张伟和李娜来到李明的住处,发现房间里堆满了各种奇怪的笔记和画作。墙上贴满了林教授的照片,每张照片都被划得面目全非。李娜拿起一张笔记,发现上面写满了“复仇”和“恐惧”的字样。
“看来李明对林教授的仇恨己经深入骨髓。”李娜低声说道。
张伟点点头,视线被桌上的药瓶牢牢吸引,他伸手拿起,瓶身标签上“致幻剂”三个醒目的字,让他的心瞬间悬了起来。眉头也拧成了个“川”字,脑海里像走马灯似的,不断浮现出各种影响。最终深深吸了一口气,压下内心的不安,转头看向李娜。
李娜也正一脸凝重地看着张伟,二人默契十足,未发一言,便迅速投入行动。张伟马不停蹄地走访李明的朋友和同学,从他们口中得知,李明最近时常念叨着要去实验楼顶做个了断,言语间满是厌世与绝望。
与此同时,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