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是经济地位低下而己,但政治地位并不低下,军户和农户一样,都是良籍,子民一样可以科举致仕,这是毋庸置疑的。
人群开始交头接耳起来,那军官睨了人群一眼,大声喝道,“时辰己不晚了,愿去卫所则则去东边那里登记筛选,愿为民户者则去往西边。”
军官话音未落,呼啦啦的几乎所有的人都站往了东边。
东边己经有几个文书摆着桌子早己再此等待,所有军户都需要经过严厉的考核方能通过,军户选兵,自然和营兵选兵考虑不同,军户乃是耕战一体的方式,其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生产,这就不得不考虑保证他们的生产性的。
所以选兵标准虽然比营兵低了很多,但必须要求每户两名成丁以上。
因为军户既有从事生产,又要征战,三十亩地,一年三熟,足足能把三个成年男子忙得团团转,如果成丁不足的话,显然无法完成任务,故而明太祖在设计卫所制度之时,就有正丁和余丁概念,理想状态即为正丁带一名余地同赴卫所,正丁服役,余丁生产辅助,一旦正丁阵亡,即为余丁接替。
于此,不仅保证了卫所有充足的劳动力,按时完成生产和军事任务,也能保证军户的连续性。
明代男子十六即为成丁,古人又讲究多子多福,这一条并不难,只有很少数的人出局,但到了选兵环节,出局的人就多了去了。
因为不仅会考察军户的身高,体重,智力负重能力,还会同时考察余丁,大湾的卫所分明是把一个指标当做两个名额来用啊!不过余丁的标准相对正丁而言自然是低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