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杭的声音在空旷的机库中回荡,清晰而坚定,每一个指令都精准到了极致。,E~Z/小/说`网+ `更~新*最`全*
王锋、黄璎珞、赵九州三人,以及基地调配过来的几名经验丰富的技师,此刻都成了苏杭意志的延伸。
他们眼中曾有的惊疑,早已被一次次匪夷所思却又立竿见影的“神操作”所取代。
“王锋,左翼翼根第三连接处,原设计有结构冗余缺陷,拆除原铆接,采用不等距交叉铆接法,材料换成7055铝合金高强度铆钉,能提升抗疲劳寿命百分之十二。”
“黄璎珞,航电核心模块散热方案调整,在现有风冷基础上,增加微型液氮辅助散热单元,具体参数我稍后给你,确保极限负载下温度不超过75摄氏度。”
“赵九州,起落架收放液压系统,更换所有密封圈,油路管线内壁进行钝化处理,防止微粒磨损。”
指令如流水般下达,不带一丝犹豫。
苏杭仿佛不是在修复一架老旧战机,而是在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每一个细节都烂熟于心。
郭大炎和高勇几乎是全程在机库里“督战”。
说是督战,更像是学习和见证奇迹。
高勇这位浸淫航空领域数十年的高级工程师,最初还想凭借经验提出一些建议,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的那些“经验”在苏杭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他不止一次看到苏杭指出一些连原始设计图纸上都未曾标注的隐患,或者提出一些完全颠覆传统理论的优化方案。~g,g.d!b`o`o`k\.¢n*e_t^
一开始,他还会据理力争。
但当苏杭用他那独特的“意念模拟”推演结果,清晰地展示出问题所在和优化后的巨大提升时,高勇只剩下满心的震撼。
渐渐地,高勇看向苏杭的眼神,从最初的审视,到惊疑,再到由衷的钦佩,甚至带着一丝学生般的恭敬。
他开始主动向苏杭请教一些深奥的技术难题,每一次苏杭的解答,都让他有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
“小苏……不,苏工,”高勇拿着一张结构图,有些不好意思地走到苏杭身边,“关于这个翼身融合处的应力分布,我一直觉得原设计有些保守,但又找不到更好的优化思路……”
苏杭只是瞥了一眼,便在图纸上随手勾勒几笔:“上校,你看,如果在这里增加一道弧形加强筋,改变一下受力传递路径,可以将峰值应力降低百分之八,同时减重三公斤。”
高勇盯着那几条看似随意的线条,脑中如遭雷击,片刻后,他猛地一拍大腿:“妙啊!简直是神来之笔!我怎么就没想到!”
郭大炎则更多的是欣慰与激动。
他看着这些年轻人挥洒汗水,看着那架承载了他半生遗憾的“龙八”一天天焕发生机,粗犷的脸上常常不自觉地露出笑容。
灯火通明的机库,成了他们的战场,也成了他们的家。
时间在紧张而充实的工作中飞速流逝。~零+点\看~书^ `最.新!章?节?更*新·快~
一天。
一周。
一个月。
机库内的空气中,永远弥漫着金属切削、焊接、以及各种化学试剂的复杂气味。
苏杭几乎不眠不休,他的大脑如同最精密的超级计算机,高速运转,处理着海量的数据,推演着无数种可能。
黄璎珞、王锋、赵九州三人也彻底豁了出去。
疲惫是家常便饭。
王锋有时候累得直接躺在冰凉的机库地板上就能睡着,嘴里还嘟囔着什么“航哥牛逼”。
赵九州依旧沉默寡言,但他手中的工具却从未停歇,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稳定。
黄璎珞承担了大量的辅助计算和数据整理工作,她那双漂亮的眼睛里常常布满血丝,但更多的是一种求知的渴望和对苏杭深深的崇拜。
她会细心地为苏杭准备好温水,提醒他按时吃饭。
偶尔,在短暂的休息间隙,王锋会讲几个蹩脚的冷笑话,试图活跃气氛。
“哎,你们说,等‘龙八’修好了,航哥会不会直接开着它去天上遛一圈,顺便给鹰酱一点颜色看看?”
赵九州会难得地吐槽一句:“你以为是开拖拉机?”
黄璎珞则会温柔地笑着说:“我相信苏杭,他一定能创造奇迹。”
这份艰辛中的点滴欢乐,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将整个团队紧密地凝聚在一起。
他们见证着“龙八”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惊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