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产地,以维护自身的殖民利益。这一情报让杜家军高层意识到,在未来的战争中,不仅要面对日军的威胁,还要警惕英美的背后算计。
反间谍行动同样战果丰硕。在雅加达,情报人员经过 20天 的跟踪监视和线索摸排,成功破获 3个 日本间谍网。这些间谍伪装成商人、教师、医生等普通职业,在市区开设照相馆、杂货店、诊所等作为掩护,使用德国制造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传递情报。行动当天, 50名 特工在夜色掩护下,兵分多路包围目标地点。经过短暂而激烈的交火,击毙 3名 负隅顽抗的间谍,逮捕其余 24名 成员,缴获 15部 发报机、 300公斤 密码本以及详细标注杜家军军事设施的地图。在槟城, 2名 英国情报人员企图窃取杜家军海军舰艇部署图,他们收买了一名海军低级军官,准备获取机密信息。但这一阴谋被杜家军反间谍部门及时发现,在他们即将得逞之际,将其一举抓获。从他们身上搜出的微型相机中,存有杜家军在巨港海军基地的照片以及潜艇活动规律的记录。这些反间谍成果,有效保障了杜家军的军事安全,防止情报泄露给敌人。
为了进一步加强情报工作,杜家军建立起"双重情报"体系。通过故意向日军泄露部分虚假情报,误导日军的作战决策。在东线,杜家军安排被俘士兵传递"防线空虚"的消息,这些士兵在被日军俘虏前,接受了特殊训练,按照既定剧本向日军透露假情报;在南线,伪装无线电通讯显示舰队将调往印度洋。日军信以为真,根据这些虚假情报调整了作战计划,将原本主攻东线的 3个师团 转向南线。这一策略成功打乱了日军的部署,为杜家军争取了战略主动。
第六节 军事整训:战力提升的全面强化
停战期间,杜家军各部队抓住宝贵的时间,展开了大规模、全方位的整训活动。在陆军方面,推行"三三制"改革,对部队编制进行优化调整。将每个师下辖 3个团 ,每个团辖 3个营 ,每个营辖 3个连 ,实现了指挥体系的扁平化,减少了指挥层级,提高了作战命令的传达效率和部队的反应速度。
在训练内容上,步兵进行了山地战、巷战专项训练。在吉隆坡郊外,模拟了逼真的城市环境,搭建了 100个 仿真建筑,包括街道、楼房、商店等。士兵们分组进行逐屋争夺战术演练,学习如何在复杂的城市地形第六十章 停战博弈:暗流涌动的战略缓冲期
第七节 家庭温情:战火间隙的珍贵时光
停火的消息传来,杜承渊难得能卸下肩头的重担,回到位于泗水的临时寓所。推开雕花木门,庭院里的鸡蛋花树开得正盛,女儿小柔欢笑着扑进他怀里,羊角辫扫过他满是胡茬的脸颊:"爸爸,你答应教我打枪的!"妻子苏婉清倚在门廊,手中还握着为他织到一半的羊毛围巾,眼里含着嗔怪:"先去洗个热水澡,身上硝烟味呛人。"
饭桌上摆着家乡风味的清蒸鱼和梅菜扣肉,这是苏婉清特意请来的广东厨师的手艺。小儿子阿诚举着作业本凑过来:"爸,老师说南洋地图上好多地方都标红了,是我们打下来的吗?"杜承渊摸着儿子的头,指着墙上大幅作战地图:"看到这些红线没?从吉隆坡到密支那,每一寸土地都有战士们的血汗。"
深夜,书房的台灯下,苏婉清轻轻为他披上外套。书桌上摊着最新的战报和外交密电,杜承渊却抽出一封泛黄的家书:"老家来信,说祠堂前的老榕树还在,等打完仗,带你们回去看看。"苏婉清挨着他坐下,烛光映在两人脸上:"前天王夫人来家里,说想组织妇女会缝制棉衣,给前线的战士们送去。"杜承渊点头:"正需要这个,让她们和后勤处对接,布料从橡胶贸易盈利里拨。"
此时,窗外突然响起阵阵欢呼。夫妻二人走到露台,只见街道上华侨们举着火把游行,高呼"抗战必胜"。小柔抱着布娃娃跑来:"爸爸,他们在放烟花!"夜空中,绚烂的烟火照亮泗水港的轮廓,货轮的汽笛声与人群的欢笑声交织,仿佛暂时驱散了战争的阴霾。
第八节 故友来访:战时间隙的情谊叙旧
停战第三日,杜承渊在指挥部迎来两位特殊访客——昔日同窗赵铭和商业伙伴林永年。赵铭身着笔挺的西装,手中提着精致礼盒,一见面就用力拍着他的肩膀:"老杜,听说你在吉隆坡打得日军屁滚尿流,这可是给咱华人长脸!"说着打开礼盒,里面是两坛陈年花雕,"特意从香港运来的,今天可得好好喝几杯!"
林永年则递上一份文件,神色郑重:"南洋商会联合了十几家企业,打算组建战时生产联盟。"他指着文件上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