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谢兰舟,今年六岁。!精\武-小!说*王~ ′首?发\别的小孩放学追蜻蜓时,我正踮着脚,趴在爷爷的楠木书案前数药柜上的铜环——整整三百六十五个,爷爷说对应人体经络穴位。白墙灰瓦的谢家医馆坐落在青石板巷深处,褪色的“悬壶济世”匾额下,药香与蝉鸣缠绕了百年。
“兰舟,伸出手。”爷爷布满老茧的掌心覆上来,指腹轻压我腕间,“医者先识己身。这处是太渊穴,脉搏跳动像春溪破冰,这便是‘寸口诊脉’的起点。”他转身抽出泛黄的《黄帝内经》,书页间滑落半片干枯的紫苏叶,“中医之道,始于观天察地。你看这紫苏,叶面深紫背青,对应阴阳;味辛性温,能解鱼蟹毒,此为‘取象比类’。”
窗棂漏进的阳光里,爷爷讲起千年医脉:春秋战国时,扁鹊用“望闻问切”起死回生;东汉末年,华佗创五禽戏强身健体;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里写下“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布满皱纹的手抚过书架,《伤寒杂病论》的烫金字迹在暮色中忽明忽暗,“这些典籍传了两千多年,每一页都浸着前人的血汗。”
“入门要学什么?”我捏着毛笔,在宣纸上歪歪扭扭写“人”字。爷爷往我手心放了把当归,药材的甜香混着墨味:“先背汤头歌,再认百草经。明日起,天不亮便去后山采药。”窗外月光爬上药柜,三百六十五个铜环泛着微光,恍若夜空中闪烁的星子,指引着一条漫长的路。
我知道,从指尖触到爷爷脉门的那一刻起,我的人生便与这古老的岐黄之术,紧紧系在了一起。
寅时三刻,梆子声穿透薄雾。我揉着惺忪睡眼爬起来,粗布衫还带着昨夜背书的墨香。爷爷己将泛黄的药方摊在案上,朱砂圈出的字迹透着郑重:“今日采‘九味羌活汤’配伍,羌活去风胜湿,防风解表止痛,苍术燥脾祛湿……”他枯瘦的手指点过每味药材,腕间的铜铃医囊随之轻响。?精,武′暁?说!徃¨ -耕?欣¨醉\哙-
后山的晨雾像团未化开的汤药,我攥着《本草图谱》在荆棘丛中穿行。忽然瞥见崖边一抹金黄,正是图谱中记载的“羌青如蕨”——羌活生在石缝间,根茎扭曲如老人指节。我学着爷爷教的法子,先用艾草熏驱虫蚁,再以青竹撬松泥土,连根挖出时,掌心沾满带着草药清香的泥土。
“细辛要找叶如葵,花紫黑者。”我默念口诀,在腐叶堆里扒寻。忽听得窸窸窣窣响动,拨开藤蔓,竟是株叶片心形的细辛,地下块茎泛着玉色光泽。想起爷爷说“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连忙用麻绳仔细捆扎,分装在不同布袋里——这味药剧毒,须与他药严格配伍。
日头爬过山顶时,竹篓己沉甸甸的。回程路过溪边,我蹲下清洗药材,见水中倒影里自己鼻尖沾着泥点,活像爷爷常说的“采药童子”。忽然想起《汤头歌》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原来书上的文字,此刻正带着露水躺在我掌心。
午后学堂,我在《论语》书页间夹着《汤头歌诀》。先生转身板书时,便偷偷默念:“小柴胡汤和解方,半夏人参甘草藏;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纲。”那些拗口的术语如同调皮的山雀,总在舌尖上蹦跳,“君药主病,臣药辅之”“相须为用,相畏相杀”,背到“银翘散”时,后桌同窗突然捅我:“谢兰舟,先生叫你背书!”
暮色漫进医馆时,我正对着药柜核对药材。爷爷递来一碟桂花糕:“背背‘麻黄汤’。”我盯着跳动的油灯,字句从记忆深处浮现:“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西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_新¨丸+夲?神-占~ ¢醉¢新?漳!节¢埂`辛/筷·”爷爷忽然打断:“若遇阴虚盗汗者,此汤当如何?”我愣住,想起《内经》里“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的训诫,冷汗顺着脊背滑进衣领。
月光爬上药柜的铜环时,我仍蜷在灶台边背书。火苗舔舐着砂锅,煮着明日要熬的“藿香正气散”。窗外虫鸣渐歇,“西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的字句,混着药香,融进了沉沉夜色。我兴奋地跑向堂屋,布鞋在青石板上敲出脆响。爷爷正戴着圆框老花镜,用银针挑拣着晒干的远志,见我风风火火闯进来,银丝眼镜滑到鼻尖:“汤头歌诀背熟了?那考你——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治什么症候?”
“咳逆倚息不得卧,兼见喘促气逆!”我答得飞快,尾音还带着少年人特有的得意。爷爷摘下眼镜擦了擦,竹椅发出吱呀声响:“想学什么?”
“爷爷,什么是望闻问切?”我趴在斑驳的书案上,盯着他手边的脉枕。
“这西个字啊,够你学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