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游说”:代表潮汕商人与政府沟通,如深圳潮汕商会推动“潮汕文化节”,争取“潮汕籍人才落户优惠”,让商帮在当地“有话语权”。
2. 臣:宗亲会长(族长)——家族企业的“掌舵人”
宗亲会长多为“家族中辈分高、有威望的长者”(如“三叔公”“大老爷”),相当于“臣”,管理家族企业的“人事、资金、核心生意”,权威堪比“企业ceo”。
- “人事任免”的话语权:家族企业的“关键岗位”(财务、采购)必须是“自己人”,外姓人最多做“技术岗”。揭阳“康美药业”早期(马兴田家族),财务总监是马兴田的嫂子,采购经理是其堂弟,宗亲会长“马老爷子”一句话就能换负责人。
- “资金调配”的决策权:家族的“共同账户”由会长掌管,儿子开厂缺钱,需向会长“磕头请示”,说明用途和回报,会长同意后才能拨款。这种“集中管理”避免“资金分散”,潮汕俗语“十个手指握成拳,才有力气打天下”即此理。
- “调解纠纷”的权威:家族内部因“利益分配”吵架(如兄弟分家产),会长用“宗族规矩”裁决:“长子多分10%,次子负责老父养老”,双方必须服从(否则“被逐出祠堂”,失去所有支持)。
3. 佐:师爷与会计师——策略与财务的“守护神”
潮汕商帮的“精明”,离不开“师爷”(谋士)的策略和“会计师”的精细,两者像“佐药”,让商业决策“稳准狠”。
- 师爷:“幕后军师”的策略术:多为“读过书、懂人情世故的宗亲”,负责“出主意、探门路”:
- 开拓市场前,师爷先“摸关系”(如去泰国前,先通过曼谷潮州会馆找“同乡官员”);
- 谈判时,师爷“唱红脸”(“老板脾气直,我来细说”),帮老板“圆场”;
- 危机时,师爷想“退路”(如2018年环保严查,师爷建议玩具厂“把喷漆环节转移到越南,保留组装在汕头”)。
汕头“奥飞娱乐”(动漫玩具)的早期发展,就靠师爷“建议做‘喜羊羊’联名玩具”,从代工转型品牌,市值翻10倍。
- 会计师:“算盘精”的财务管控:多为“潮汕婆”(媳妇、女儿),因“心细、可靠”,精通“潮汕式记账”(用“流水账+暗号”记录,外人看不懂):
- 成本核算“抠到分”(如玩具厂的“塑料粒”采购,会计师会算“每吨运费差5元,一年多花2万”,倒逼采购商换物流);
- 税务筹划“合法避税”(利用“小微企业优惠”“出口退税”,潮汕企业的“税负率”普遍比同行低2-3个百分点);
- 现金管理“留后手”(账上永远留“应急资金”,占流动资产的30%,以防“银行抽贷”)。
4. 使:伙计与采购商——执行层的“毛细血管”
伙计(门店经营者)和采购商(货源组织者)是潮汕商帮的“末梢”,负责“最后一公里”的销售与供应,是利润的“直接创造者”。
- 伙计:“门店的活招牌”:多为“家族远房亲戚”,经“茶桌培训”(学“见人说人话”)后上岗,擅长“推销术”:
- 卖玩具的伙计能“记住老客户的孩子年龄”(“上次买的奥特曼,这次该换蜘蛛侠了”);
- 开便利店的伙计会“赊账给熟客”(“阿叔先拿烟,发工资再还”),用“人情”锁客。
潮汕的“美宜佳便利店”(起源于东莞,由潮汕人创办),靠伙计的“熟客服务”,在广东的密度超过7-eleven。
- 采购商:“货源的掌控者”:多为“跑遍全国的潮汕人”,擅长“压价”和“找稀缺货”:
- 去云南收茶叶,能“蹲守茶农家门口,等降价”;
- 到泰国收燕窝,懂“看毛量辨真假”(“白燕毛越少越贵”),比本地采购商少花20%成本。
采购商的“信息网”(“哪里的塑料粒便宜,哪里的纸箱质量好”)是潮汕企业的“成本优势”核心——他们赚的不是“差价”,而是“帮老板省钱的服务费”(通常为节省金额的5%)。
六、潮汕商帮的遗产:“自己人”的韧性与挑战
潮汕商帮的格局,是“地狭人稠逼出的生存智慧”与“文化凝聚力”的结合:他们用宗族信任降低交易成本,用功夫茶构建社交网络,用红头船精神闯荡世界,最终在“国内管制”与“国际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
但这种模式也有隐忧:“排外性”可能错失人才,“家族式管理”易成“一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