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78小说网 > 杂论对话 > 第353章 西班牙商帮殖民垄断加杠杆

第353章 西班牙商帮殖民垄断加杠杆

牙的修士(多明我会、方济各会)是“殖民的软实力”,与商人形成“精神+物质”的双重控制:

- 修士的“文化驯化”:在墨西哥特诺奇蒂特兰(今墨西哥城),修士摧毁阿兹特克神庙,建造大教堂(如墨西哥大教堂),开办“印第安学校”,教印第安人说西班牙语、读写拉丁文,用“宗教故事”替代“本土神话”(如将阿兹特克的“玉米神”转化为“基督教的圣徒”)。这种“语言与宗教的改造”,让印第安人逐渐接受“西班牙的统治合法性”。

- 商人的“物质诱惑”:修士驯化后,商人用“欧洲商品”巩固控制:向皈依的印第安首领赠送“丝绸衣物、玻璃珠”,向普通印第安人出售“廉价棉布、金属工具”,用“物质依赖”强化“精神臣服”。墨西哥的商人发现,“佩戴十字架的印第安人”缴纳贡赋更积极,遂与修士合作“每洗礼100人,商人向教堂捐赠100比索”。

四、生存体系:白银贸易与马尼拉大帆船的“全球循环”

西班牙商帮的生存智慧,在于构建“以白银为核心”的全球贸易网络:用美洲白银购买欧洲的制造业品、亚洲的奢侈品,再将这些商品销往美洲,形成“美洲白银→全球商品→美洲市场”的闭环,无需“生产任何商品”即可获利,这种“资源掠夺型贸易”在16世纪达到顶峰。

1. 美洲白银的“三级流动”

西班牙商帮将美洲白银分为“三级使用”,每一级都产生利润:

- 一级流动:王室税收:美洲白银的1\/5直接上缴王室(“五分之一税”),用于欧洲战争(对抗奥斯曼、支持天主教联盟)和王室开支(腓力二世的宫廷每年消耗100万比索)。这部分白银通过王室采购,流入意大利(丝绸)、佛兰德斯(纺织品)、德国(武器)的商人手中。

- 二级流动:欧洲贸易:商人分得的4\/5白银中,60%用于“欧洲-美洲贸易”:从欧洲采购棉布(英国、荷兰)、葡萄酒(法国)、武器(西班牙本土),运往美洲卖给殖民者和印第安首领,利润率约100%(如佛兰德斯棉布在欧洲成本1比索\/匹,在美洲售价2比索)。

- 三级流动:亚洲贸易:剩余40%白银用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运至菲律宾马尼拉,换取中国丝绸(生丝、绸缎)、瓷器(景德镇青花瓷)、印度棉布,再将这些商品运往美洲(卖给殖民者)和欧洲(卖给贵族),利润率高达300%(1匹中国丝绸在马尼拉成本5比索,在墨西哥售价20比索)。

这种“白银流动”让西班牙商帮在16世纪“躺着赚钱”——1580年,仅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就为西班牙商人带来500万比索的年利润,相当于当时英国全国的财政收入。

2. 马尼拉大帆船:“太平洋丝绸之路”的主导者

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黎牙实比占领菲律宾马尼拉,开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nao de china),这条连接美洲与亚洲的航线,成了西班牙商帮“最赚钱的生意”:

- 航线与商品:每年5-6月,1-2艘马尼拉大帆船(载重1000吨)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出发,装载200万比索白银,经关岛,90天后抵达马尼拉;在马尼拉,用白银向中国商人(多为福建、广东商人)购买生丝(占比60%)、瓷器(20%)、香料(10%)、棉布(10%);11-12月,乘东北风返回阿卡普尔科,将亚洲商品销往美洲(殖民者抢购)和欧洲(王室贵族收藏)。

- 利润与风险:单艘马尼拉大帆船的利润率达200%-300%(成本100万比索,销售收入300万比索),但风险极高——1578-1600年,有12艘大帆船因风暴、海盗沉没(占总数的20%)。为分散风险,商人采用“股份制”(10-20人合股投资一艘船),每人出资10万比索,盈利后按股分红。

- 对中国的影响:马尼拉大帆船每年向中国输入约150万比索白银,占明朝白银进口总量的70%,支撑了明朝的“一条鞭法”赋税改革和江南纺织业的繁荣(苏州、松江的丝绸作坊,原料多来自马尼拉的生丝贸易)。

五、君臣佐使:殖民帝国的“权力金字塔”

西班牙商帮的运作,是“王室-征服者-商人-底层”的层级结构:王室(君)掌控战略,征服者(臣)实施掠夺,修士与铸币厂(佐)提供支撑,士兵与印第安劳工(使)承担暴力与劳作——每个层级都围绕“白银利润”运转,形成“王室吃肉、商人喝汤、底层流血”的剥削链条。

1. 君:哈布斯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