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78小说网 > 杂论对话 > 第367章 正大集团

第367章 正大集团

)。这种模式让正大的玉米自给率达80%,远高于中国饲料企业的30%,在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玉米价格暴涨120%)时,正大仍能维持饲料价格稳定,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

曼谷港的“东南亚物流枢纽”地位。作为东南亚第二大集装箱港(2023年吞吐量达1300万标箱),曼谷港为正大提供了“辐射全区域”的物流网络:从曼谷港出发,货物24小时可达越南胡志明市,48小时抵马来西亚巴生港,72小时至印尼雅加达,这种“三天覆盖东南亚”的效率,让正大的饲料、消费品能快速响应区域需求。更关键的是,曼谷港与中国的“一带一路”航线深度对接——每周有50班集装箱船直达广州、上海,运输时间仅7天,比从新加坡中转节省3天,这为正大“泰国生产、中国销售”的模式提供了物流支撑(如泰国正大的海鲜罐头,经曼谷港运至中国,成本比中国本土生产低15%)。正如谢国民所言:“曼谷港不是我们的仓库,是连接两个市场的桥梁。”

潮汕移民的“商业基因”赋能。创始人谢易初(1896-1983)从广东澄海移民泰国时,带来了潮汕商人的三大特质:一是“贾而好儒”的诚信观(与农民签订的收购协议从不违约,即使亏损也兑现);二是“抱团经营”的网络意识(联合潮汕同乡建立玉米采购联盟,降低成本);三是“灵活应变”的生存智慧(1950年代泰国限制外资时,迅速将企业注册为“泰资”,并娶泰国妻子融入本地)。这种基因在第三代掌门人谢国民身上延续:他既懂潮汕话(与中国合作伙伴拉近距离),又精通泰语(与泰国政府沟通无障碍),甚至会说流利的英语(与跨国公司谈判),这种“三语能力”使其能精准捕捉不同市场的政策与文化差异。2023年,正大集团的潮汕籍高管占比仍达30%,但泰国、中国、马来西亚籍高管各占20%,形成“以潮汕文化为内核,多地域人才共生”的管理团队。

三、文化体系:家族传承与本地化的平衡术

正大集团的文化内核,是“华裔家族控制”与“本地化运营”的精妙平衡。从谢易初到谢国民,家族始终掌握战略方向,但绝不排斥本地人才;坚守“农牧为本”的初心,却能灵活拥抱零售、地产等新领域;强调“诚信经营”的传统,又善用现代管理工具,这种文化弹性使其在不同市场都能扎根生长。\k*s^w/x.s,w?.`c.o/m~

“家族集权+职业经理人”的治理模式。正大集团的股权结构高度集中(谢氏家族持股65%),但日常管理完全交给职业经理人:泰国区ceo是毕业于朱拉隆功大学的泰国人,中国区ceo是曾任职于中粮的中国人,零售业务负责人则是来自7-eleven日本总部的日本人。家族只掌控“三件事”:战略方向(如“从农场到餐桌”的全链布局)、核心人才任免(各国区ceo需家族批准)、价值观传承(每年召开“家族-经理人”峰会,强调“利国利民利企业”的三利原则)。这种模式既避免了家族内斗(谢氏家族规定“非长子不得参与经营,只享受分红”),又保证了专业管理(职业经理人可自主决策,只要符合战略)。2023年,正大集团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中,有30%来自竞争对手企业(如温氏、沃尔玛),却能快速融入,正是文化包容性的体现。

“农牧全链”的产业哲学。谢国民提出的“从农场到餐桌”理念,绝非简单的口号,而是一套严密的文化逻辑:饲料是起点(控制养殖源头),养殖是中间(确保食品安全),零售是终点(掌握消费数据),三者形成闭环。为贯彻这一理念,正大在组织架构上打破部门壁垒:饲料事业部的配方师需与养殖事业部的兽医合作(根据猪的健康状况调整饲料),零售事业部的采购经理需参与养殖环节(确保7-eleven的猪肉来源可追溯)。这种“全链思维”甚至渗透到员工考核——饲料厂厂长的kpi不仅包括产量,还包括下游养殖场的成活率(倒逼饲料质量提升)。2023年,正大的“饲料-养殖-零售”闭环贡献了总营收的70%,抗风险能力远超单一环节的竞争对手(如2019年非洲猪瘟时,正大因自有养殖场和屠宰场,损失比同行低40%)。

“下沉市场”的生存智慧。无论是泰国农村还是中国县域,正大都擅长用“接地气”的策略覆盖低端市场:在泰国东北部的农村,正大的饲料销售员骑着摩托车上门,用方言向农民演示“科学养猪法”(如“玉米+豆粕=更快长膘”);在中国的乡镇,正大超市(易初莲花)专门设立“5元区”,销售小包装洗衣粉、散装糖果等适合农民的商品;甚至在东南亚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