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78小说网 > 玄桢记 > 第345章 昨宵凤池客,今日雀罗门

第345章 昨宵凤池客,今日雀罗门

收百姓投书,有敢扣压者,以 \"壅蔽言路\" 论。谢渊所立 \"舆情察访\" 条,着入《宪纲条例》,永为成法。

四、褒奖忠良能臣:谢渊铸铁犀以镇河妖,刻民名以筑民魂,其 \"民心即天心\" 之论,当书于文华殿东壁,以为君臣座右铭。晋谢渊为都察院右都御史,赐 \"风宪专断\" 银印,遇事可先斩后奏。

五、永铸铁犀为鉴:于午门立铁犀碑,刻匠人李铁牛等三十七人姓名,及谢卿《辩诬疏》全文。凡风宪官上任,必至碑前宣誓,手抚匠人血刻,以明忠奸之辨、民心之重。

朕闻之:\"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 今铁犀镇河,非镇水患,乃镇贪腐之妖;言官执笔,非执权柄,乃执民心之秤。望诸臣以陈松年为戒,以谢渊为范,毋负风宪之名,毋违百姓之望。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德佑十四年九月乙未

那日,谢渊扶着李二柱登上城楼。老河工摸着城墙上的铁犀浮雕,浑浊的眼睛突然发亮:\"这犀角的缺口,和俺们铸的那尊一样!\" 他不知道,浮雕下埋着镇刑司的贪腐账册,永远被铁犀的影子镇着。

诏书念到 \"民心即天心\" 时,城下百姓忽然齐唱《谢公治水歌》。谢渊望着人群中的虎娃,孩子正举着铁犀小像,犀角缺口对着镇刑司衙署的方向 —— 那里刚挂上新的匾额 \"风宪衙门\",却掩不住墙角的血痕。

德佑帝将验粮锤递给谢渊,锤头在阳光下闪着光:\"谢卿,这锤子以后不仅验料,更要验心。\" 谢渊接过时,发现锤柄刻着新字:\"民声即天声\"—— 那是德佑帝连夜命匠人刻的,用的是黄河铁砂。

数日后的料场,谢渊的验粮锤敲在新运的石料上,清音悦耳。陈松年带着新任御史来见习,袖中不再是银票,而是匠人血书的复印件。\"谢大人,\" 他指着石料上的匠人刻名,\"民心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虎娃蹲在旁边,用柳枝在沙地上画新的铁犀,这次他在犀角缺口处画了个小锤子。谢渊看见,忽然想起李铁牛临终前的话:\"等河治好了,要让子孙知道,是谢大人的锤子,敲开了贪腐的壳。\"

料场的风带来麦香,远处传来新的歌谣:\"御史笔,锤子心,敲开贪腐见民心......\" 陈松年听着,忽然明白:言官的弹劾本应是治世之锤,却被镇刑司磨成了伤人的刀,如今,这把锤子终于回到了该用的地方。

《大吴御史传》记载陈松年弹劾案,附谢渊《辩诬疏》残页。考古学家发现,疏中 \"民心即天心\" 六字的墨痕里,混着细小的河沙与麦麸 —— 那是谢渊在决口现场写疏时,混着灾民的口粮与黄河泥沙。

在镇刑司遗址,出土了陈松年的《镇刑司贪腐实录》,字里行间还有泪痕晕染的痕迹。当与谢渊的《河防图》对照,发现每处贪腐标记,都对应着铁犀镇守的险段 —— 原来民心的堤防,从来都与治河的工程同生共死。

史馆的年轻人摸着铁犀拓片,看见犀角缺口处的 \"王真\" 二字,忽然懂得:历史从不会忘记,那些试图掩盖民心的人,终将被钉在铁犀的刻痕里,永远承受百姓歌声的冲刷。

谢渊夜巡堤坝,验粮锤的火光与铁犀的反光相映成趣。陈松年抱着新修的《都察院宪纲》跟在身后,看见老河工们对着铁犀喃喃自语,就像对着自家亲人。\"谢大人,\" 他忍不住说,\"百姓把您刻进了铁犀里。\"

\"不是我,\" 谢渊望着犀腹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是他们。\" 锤火光映在 \"李铁牛\" 的刻字上,仿佛那个年轻河工又活了过来,抱着石料走向决口,\"言官的弹劾,若离了民心,便是无本之木;治河的功绩,若没了匠人,不过是沙上之塔。\"

夜风带来远处的歌谣,陈松年忽然明白,为什么谢渊总把验粮锤带在身边 —— 那不是刑具,是连接官心与民心的秤杆,是丈量贪腐与清明的标尺。就像铁犀永远望着河水,这把锤子,永远对着最真实的民生。

都察院的言官集训日上,谢渊举起陈松年的悔过书:\"御史之责,在察秋毫之末,更在护泰山之安。\" 他指向院中矗立的铁犀,\"陈御史曾迷失,但民心终究拉回了他的笔。\"

新任御史们摸着铁犀身上的刻字,发现每道划痕都带着深浅不一的血痕。\"这是匠人铸犀时,故意留的印记,\" 谢渊的声音低沉,\"他们说,言官的弹劾要是没了血性,就像铁犀缺了角,镇不住河妖。\"

陈松年站在队列中,望着铁犀足部新刻的字:\"风宪官,民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