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78小说网 > 玄桢记 > 第520章 莫言孤影难撑世,总有丹心照九霄

第520章 莫言孤影难撑世,总有丹心照九霄

时间” 明显不符,证人名单上的名字,有一半早已过世。

“谢大人倒是有胆量。” 刘忠派来的人将一箱金银摆在谢渊案头,箱子打开时,金元宝在烛火下闪着刺眼的光,“这案子牵连甚广,连户部张侍郎都点了头,大人何必自讨苦吃?” 谢渊瞥了一眼那箱金银,又看了看卷宗里张万成妻儿的鸣冤状,纸上的字迹早已被泪水洇得模糊。他合上箱子,冷冷道:“回去告诉刘千户,本宪的案头只放卷宗,不放脏钱。他办的龌龊事,本宪管定了。”

当晚,谢渊带着玄夜卫校尉直闯诏狱,提审张万成。诏狱阴森潮湿,张万成戴着沉重的镣铐,见到谢渊时,枯槁的脸上突然有了光:“谢大人,草民是冤枉的!” 他断断续续说出实情 —— 刘忠逼他交出盐引,他不从,便被诬陷通倭。谢渊连夜核对卷宗,发现所谓的 “通倭书信” 笔迹与张万成平日书信截然不同,证人也都是镇刑司的爪牙。¥小?说¥|¢宅=_ ¥?更*·新2|最-快3a(顺着线索往下查,竟查到了户部侍郎张谦 —— 张谦是魏庸的门生,每年都从刘忠那里分润盐引之利。

消息传到魏庸耳中,这位三朝元老在朝堂上拍了案:“谢渊刚愎自用,竟敢插手镇刑司要务,分明是藐视皇权!” 他身后的门生纷纷附和,朝堂上一时火药味十足。谢渊却捧着卷宗,从容上前,将张谦与刘忠往来的书信、分赃的账目、假证人的供词一一呈上:“陛下,张侍郎与刘千户勾结,诬陷良民,侵吞盐引,证据确凿,若不严惩,国法何在?民心何安?” 他连续三日在朝堂据理力争,连萧桓都被他的执着打动,最终下旨:张谦革职下狱,刘忠处斩,张万成平反昭雪。

“那时候啊,衙门前的青石板都长青苔了,连卖茶水的小贩都不愿来。” 谢渊笑着对老王说,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 “清风石” 的边缘,“你还记得吗?头一年冬天,我让御史们下乡查灾,有位御史收了地方官的绸缎,回来还跟人炫耀,被我当场摘了乌纱帽,那时多少人背后骂我不近人情。”

老王点点头,那段日子他记得清楚。谢渊不仅严查同僚,更改革了都察院的规矩:规定所有案卷必须 “一月一结,三月一清”,逾期未结的,御史要亲自到都察院说明缘由;御史巡按必须 “轻车简从,自带干粮”,地方官不得设宴招待,回来后要提交 “巡按实录”,详细记录灾民的衣食、田亩的收成,甚至要附上百姓的签名画押。起初不少御史抵触,说他 “小题大做”,可渐渐地,看到查回来的冤屈得以昭雪,看到百姓送来的感谢信堆满了衙署,大家的态度也变了。

“现在不一样了。” 老王望着来来往往的百姓,有人捧着诉状排队,有人送来自家种的蔬菜,脸上都带着真切的敬意,“上个月陕西来的老汉,为了给您送一袋新米,走了一个月山路,说您当年帮他们追回了赈灾粮,这米一定要让您尝尝。” 谢渊闻言笑了,那袋米他没留,让厨房熬成了粥,分给了衙署的小吏和门口的乞丐。

江南百姓送 “清风石” 的事,谢渊也是后来才知道的。那石头是江南二十多个县的百姓凑钱采的青石,由十个壮汉轮流抬着,走水路、过山路,历时三个月才到京师。石上 “谢青天” 三个字,是几个读过书的老农商量着刻的,没有落款,只因为 “这是咱百姓共同的心意”。

“谢大人,陛下驾到!” 门外的通报声打断了回忆。谢渊忙迎出去,见萧桓穿着明黄色常服,正站在 “清风石” 前,伸手拂去石上的薄雪。“这石头倒有灵性,立在这儿,连风都清爽了几分。” 萧桓笑着回头,目光落在谢渊冻得发红的手上,“五年了,你把都察院从泥潭里拉出来,让清风又吹进了官衙,朕该赏你。”

谢渊躬身道:“陛下,这不是臣一人的功劳。” 他指着石缝里的青草,那青草在寒风中挺着细弱的茎秆,叶片上还沾着雪粒,却透着勃勃生机,“您看这草,没人浇水施肥,可只要天不旱、石不压,它自然能从石缝里钻出来。清廉也是这样,朝廷立了国法这‘阳光’,官员守着规矩不‘挡路’,公道自然能在百姓心里扎根。臣不过是时常擦擦这石头上的灰,不让清风被尘泥盖住罢了。”

萧桓望着那几株青草,又看看谢渊眼中的真诚,突然明白了。这五年,谢渊面对的何止是刘忠、魏庸这样的明枪,还有无数匿名的威胁信、同僚的冷嘲热讽,甚至有一次马车的车轴被人动了手脚,在回京的路上险些坠崖。可他从未退缩,始终守着 “国法大于私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