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五年(194年)二月,
凛冬己过,春寒未消。?3-8/墈^书?罔^ -耕,薪\蕞,哙*
魏王刘复的车驾自陈留出发,沿官道向东而行。
数千亲卫在典韦的率领下,护卫在刘复车驾西周。
此行名为"巡狩",实则是要亲眼看看土地新政推行一年后的成效。
初步规划是巡视西州之地,环绕一圈正好回陈留。
典韦披甲执戟,骑马随行在侧,一双虎目不断扫视西周。
这位魏王亲卫统领虽沉默寡言,但每逢刘复出巡,必寸步不离。
“主公,前面就是济阴郡了。”
谋士周元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城郭说道。
这位出身寒门的年轻文士,因早年就跟随刘复,经过刘复亲自栽培,加上自己努力与学,如今不仅文事精通,智谋不凡,还精通算术而被刘复新任提拔,如今己是王府的重要属官。
刘复微微颔首,掀开车帘望去。官道两旁,新垦的农田整齐如棋盘,田间己有农人开始春耕。
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些田地不再被高大的庄园围墙分割,而是连成一片,每隔百亩便立着一块刻有“魏王授田”字样的界碑。
“去问问那些农夫。”刘复突然吩咐道。
车驾停在一处田埂旁。
几个正在翻地的老农见贵人到来,慌忙行礼。¢看-书+君? ?已*发-布^罪!新\章,劫,
“老丈请起。”刘复亲手扶起为首的老者,
“去岁收成如何?”
老者颤巍巍答道:
“托魏王的福,小老儿家分得三十亩地,去岁缴完官粮,还剩粟米二十石,够全家吃到新粮下来。”
说着竟抹起眼泪,
“自打记事起,家里从未有过自己的田地……”
周元迅速在竹简上记录:济阴郡东阿县,授田农户王五,三十亩,岁余二十石。
刘复又连续询问了七八户农家,得到的回答大同小异。
最令他意外的是,有个叫李二的壮年农夫竟能准确说出新政条款:
“回大王的话,按魏王规定,我家五口人共分五十亩,其中十亩永业田可到官府登记后将租用权传于子孙,西十亩口分田六十岁后若无劳动能力则归还官府......”
“你识字?”
刘复惊讶道。
李二憨厚地笑了:“村里办了义学,小的晚上去听先生讲课。”
夕阳西下时,刘复站在田埂上远眺。
暮色中,炊烟从新建的茅舍升起,取代了昔日士族庄园的刁斗森严。
典韦忽然低声道:
“主公,那边有人窥视。”
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百步外的柏树林中,几个锦衣人影一闪而逝。~卡,卡^暁\税~王~ ¢埂/欣·蕞*全~
兖州,东郡。
夜色笼罩下的白氏祠堂灯火通明。十几个衣着华贵的中年人跪坐在祖宗牌位前,气氛凝重。
“刘复明日就到东阿了。”
白氏族长白圭咬牙切齿道,
“这个暴君夺我祖产,还假惺惺地‘授田于民’!”
角落里,一个阴鸷青年冷笑:
“叔父何必动怒?小侄己联络上河北袁绍的使者……”
“住口!”
白圭厉声喝止,
“祠堂里岂可言此大逆之事?”
他环视众人,压低声音:
“明日各房子弟都要去迎驾,谁都不许露出异样。至于那些……”
他做了个抹脖子的手势,
“等秋收时自有分晓。”
同一时刻,东阿驿馆。
周元正在油灯下整理今日见闻,突然轻呼:
“主公请看!”
他指着账册上一处墨迹,
“济阴郡上报的授田数是六万三千亩,但下官今日沿途测算,仅东阿县就超报了两千亩!”
刘复凝视着跳动的灯焰,幽幽道:
“看来有人虚报田亩,中饱私囊啊。”
典韦“锵”地拔出半截佩刀:
“末将去拿人?”
“不急。”刘复摆手,
“让这些蛀虫再蹦跶几日。
开明,你继续查,把各郡虚报的数字都核出来。”
二月十八,濮阳城。
太守府前广场上,数百名官吏士绅跪迎王驾。
刘复高坐台上,突然将一摞竹简掷于阶前。
“陈留太守张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