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杨平在城西营寨部召开战会议的时候,曹操终于见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大孝子曹昂。?y\o,u¨p/i^n,x,s~w..,c*o?m*
"孩儿见过父亲,让父亲担忧了。"看着跪地行礼的曹昂,曹操赶紧一把扶起,仔细观看被俘三个多月的儿子,脸上逐渐露出了笑容,拍着曹昂的肩膀说道:
"好、好,我儿归来,风采更胜往昔。哈哈…杨平小儿倒也识时务,未曾亏待我儿,如此就好,如此就好!"说话间,曹操就拉着曹昂前去就坐。
帐篷内的夏侯渊识趣地走了出去,把空间留给了这父子俩。
一番问候过后,曹操看着曹昂,不禁有些感慨地说道:"我儿被俘三月,除了稍微黑了点,竟比在兖州之时更加精神了。"
曹昂回到了曹操身边,悬着的心终于是放下来了,很自在地回答道:"父亲,儿在杨平处,除了有十馀名护卫随时贴身跟随之外,其他倒无限制,故而过得倒也自在。
身处敌营,儿亦随时抱有警剔之心,与人交往更多了一分谨慎。
然,杨平此人胸襟甚广,委儿以重任,数月之间,儿竟然通透了处世、办事之道,此为意外之喜也。"
曹操听了曹昂的话,大概立马就明白了曹昂为什么看着十分沉稳、自信——在敌营中的历练,这可是自家儿子宝贵的财富呀。
于是询问道:"子修,四月间,你与家中去信报平安,言说杨平任命你为礼部司正,专司教化祭祀之事。
我儿竟也在敌方做了大宗正了"
父子二人的交谈是比较轻松的,没有什么算计。
曹昂就将自己在太平民团治下担任礼部主官,要负责的工作项目一一讲给了曹操。
曹昂的声音不急不徐,“父亲,儿主要负责的是祭祀护民军阵亡的将士,给阵亡的将士们修陵墓。
若是有家人后代的阵亡将士,则在其乡里修陵墓,
没有家人后代的烈士,就在阵亡之处修建集体陵园,由附近的各乡里负责祭拜”
曹昂只说到这里,曹操就变了面色,淡淡地说道:"子修,杨平仅凭这一手,其麾下将士出征,士气就能高上三分。"
曹昂也是感慨地答道:"是啊父亲,自古征战谁人不惧死亡?!
圣人有言: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杨平的礼部与汉室朝廷的大宗正,完全是两回事。
朝廷的宗正负责祭祀的,不过是王侯将相、宗族人员,而杨平的礼部的祭祀,只是那些为天下太平牺牲的将士。
所以杨平的军队出战,不论其他,单论死后祭祀,也足以使将士们阵前不惧死亡,端的可怕!"
曹昂这次回来,急切地想将他在杨宾士下的所见所闻告知曹操,好让其父亲研究出对策来抗衡杨平。
于是继续说道:"孩儿负责的礼部,不仅仅是管祭祀阵亡将士,最主要的还是教化百姓"
随后,曹昂将杨平强制让治下儿童识字,在各个乡开办夜校,拿出粮食等物资作为鼓励。
同时用尽各种手段让治下百姓背《千字文》,宣传的就是:每天背诵三遍《千字文》便可延年益寿。
最后,曹昂总结道:"总之,杨平用尽一切手段,要让治下百姓,无论男女老幼全部都要识字。
孩儿担任礼部司正这三个月来,原汝南郡近百万人,有将近一半的人,先后在各乡中小学开办的夜间识字班,进行学习过。
当然,大部分人都是为了晚上的那一碗强身健骨粉(虫粉)。
但不可否认,杨平曾经说过的那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这片土地上的人大部分人,都是有天赋的,只是没有机会!
这些在夜校学习的普通农夫,甚至以前是地主豪强家的佃户、奴仆,其中确有天分的,仅仅月馀时间,便能学完整个《千字文》。
父亲您也知道,日常交流的文本,有1000个常用字,基本就够用了。
而这些学通文本的人,就立刻被太平民团委任以小官、小吏,这就更激起太平民团治下民众的学习欲望。
孩儿跟父亲说这些,不是为了夸赞杨平功绩,而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