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勇觉得惊讶不算意外。-1¢6·k-a-n.s!h·u_.¨c¢o!m_
他的学历也就是个本科,还是军校,毕业都不用写论文的。而李听寒是正经八百靠论文拿了三个博士学位的。对联邦学位授予的那点弯弯绕,心里清楚的很。不说别的,0攻角机动的飞行数据目前看,只有廖勇飞的出来。而以李听寒的科研能力,出五篇影响因子40以上的顶刊甚至七篇30分左右的次顶刊不是问题。那作为把这个飞行数据飞出来的飞行员,廖勇确实有资格说一句自己深度参与了这篇论文,并且贡献和李听寒是等同的,也有义务保证研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李听寒给廖勇挂个共同第一作者,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而哪怕是对科研最严格的首都第一科学院大学,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最大的要求,也不过是要以第一或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两篇(硕士)和三篇(博士)影响因子达到30分的论文。所以,李听寒说的一点问题都没有啊,在她眼里,这种颠覆性的机动动作,区区一个博士而已,算什么大问题?甚至于,哪怕不在科研方向,光在军事学角度,廖勇搞出来的大气层内0攻角机动技术,在空战领域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要知道,之前破s机动“只是”以高度换方向的快速转向180度,就被称作空战无敌帧了,而0攻角转向在作战里。理论上是能在能不损失高度甚至不怎么损失能量的前提下,瞬间转向180度的。这可不是无敌帧这么简单,最简单的例子,对方在追逐我,我使出0攻角转向在同一高度下以极短时间转向180度,然后直接就是一发导弹过去。注意,这个“极短时间”就算不是瞬间完成,但是也决计不会很长。就算是邓恩,狂刃一号甚至廖勇和他爹廖建华这种级别的顶级ace,在没有见过这一招的前提下,想要及时反应过来并且做出有效的防御机动,基本上也只能靠蒙的。而除了ace之外,剩下的精英和普通飞行员在碰上这招的情况时候,如果没有机载辅助ai的决断,恐怕连弹射的机会都不会有啊。无敌帧?我都把你宰了还要什么无敌帧!而且,就算不考虑180度掉头,只是以0攻角进行快速转向机动,在空战里的作用也够大了。一方面,进行0攻角转向时,战斗机基本上完全在水平方向进行转向,而常规的转向方式嘛,再怎么说,你都得先拉机头拉出个攻角来。这意味着使用常规方式转向时,机头会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进行变化,而0攻角转向完全在水平方向。如此一来,使用0攻角机动技术一方的战斗机,其让机头指向对手的速率和常规方式比起来,高出一个数量级都算低估了。而机头指向性在战斗机上,基本上就是进攻能力的直接表现。毕竟火控雷达还是装在机头的,你不用机头对准敌方,那想要瞄准的难度还是很大的。使用0攻角转向技术,在进攻上的优势不言而喻。另一方面,0攻角转向可以说是毫无准备动作,不论是航向角还是转向速率,其变化完全是非线性的,不论是飞行员还是导弹的算法,都完全无法对这种转向做出预测。而传统的转向看似突然,实际上在有经验的飞行员和导弹眼里,不论是其转向速率还是航向角的变化,实际上都是可预测,可计算的。这意味着掌握这项技术之后,战斗机飞行员在面对导弹时,可以完全跳出传统的规避机动+干扰弹模式,转而使用0攻角机动,直接让导弹无法准确预测位置从而脱锁。哪怕进入到机炮格斗,掌握这门技术也能直接让对手无法准确判断方向从而轻松逃离。在防御上,这技术已经超越了一切的现有防御机动,那简直就是无敌外挂啊兄弟。最后,廖勇实现0攻角转向的方式,是用分布式矢量系统来提供转向所需的向心力,从而不需要拉攻角,用机翼产生更大的升力来提供向心力。这意味着原本伴随攻角产生的巨大诱导阻力也不存在了。因此,尽管不论如何,发动机的推力都没有严格按照飞行方向做功,而且还因为给辅助喷嘴分配推力从而降低了飞行方向上的推力,从而损失了能量。但是因为这些原因损失的能量,和克服诱导阻力所需的能量比起来,那低了可不是一点半点。这意味着在使用0攻角转向后,战斗机的剩余能量也是远高于常规转向的。好了,现在连攻击后的进行脱离或者防御后的发起反击的能量基础都有保证了。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在空战里,0攻角转向技术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掌握了这一技术,那在空战里的优势几乎是压倒性的,甚至可以称为是降维打击。光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