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于 SC - 500 型航空炸弹进行深度改装,通过创新性地增加制导系统和动力装置,实现了从传统普通炸弹到高精度、远距离打击导弹的华丽蜕变。”
他详细地讲述着导弹的性能参数:“在刚刚过去的 1940 年,我们对 Hs - 293 进行了多次严格而全面的测试,每一次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特别是在 12 月 17 日那次至关重要的试飞中,Hs - 293 宛如一颗耀眼的明星,展现出了卓越非凡的性能。-m¢a-n′k?a.n?s?h-u^.`c/o,m′它的射程可达 4 千米,能够在高达 3300 英尺的高空精准投放,最远滑翔距离更是可达 11 公里。其战斗部装载了威力巨大的 500 公斤 SC - 500 航空炸弹,内部填充了 650 磅的 Trialen105 炸药,一旦命中目标,必将产生毁灭性的爆炸威力,无论是敌方坚固的舰艇,还是地面上的重要战略目标,都难以在它的攻击下幸免。”
我仔细端详着导弹模型,对其出色的性能表示肯定,但同时也深知在实战环境中,导弹的精度至关重要。于是,我严肃地询问:“制导系统的精度对于导弹的实战效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你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进一步提升其精度?”
专家自信满满地回答道:“阁下,您的担忧正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方向。我们深知制导系统犹如导弹的‘眼睛’,必须精准无误。目前,科研团队正在夜以继日地对导弹的无线电制导装置进行全方位的优化升级。通过采用最先进的电子技术,改进无线电接收机等关键核心设备,大幅提高导弹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我们坚信,在全体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不久后 Hs - 293 的命中精度必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成为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精确打击之剑’。”
结束了对导弹研究基地的视察,我带着对空军科技未来发展的无限期待,前往远程战略轰炸机研究中心。远程战略轰炸机,作为空军战略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天空中的霸主,能够在遥远的距离外对敌方进行大规模的毁灭性打击,其研发意义重大且深远。
刚踏入研究中心,便能感受到这里弥漫着一种浓厚的学术研讨与紧张科研的氛围。研究中心负责人快步迎上前来,脸上带着自豪与庄重的神情,开始向我介绍“美利坚轰炸机”相关项目:“阁下,尽管当下处于和平时期,但我们目光长远,着眼于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战略形势,毅然启动了具有深远意义的‘美利坚轰炸机’项目。该项目的核心目标是研制一种具备超远程轰炸能力的战略轰炸机,它将能够从欧洲本土起飞,跨越浩瀚的大西洋,对北美洲东海岸的重要目标进行精准打击,从而极大地拓展我们的战略威慑范围。”
他引领我来到一个巨大的展示区,这里摆放着 Me - 264 的详细模型和设计图纸。负责人继续说道:“在众多参与项目的机型中,Me - 264 的研制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要进展。它的研发历程可以追溯到 1937 年的 P1061 远程轰炸机项目,然而,由于当时公司资源优先倾斜于战斗机生产等诸多因素,项目前期进展较为缓慢。但随着 1940 年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战略需求的紧迫性使得该项目迎来了加速发展的契机。我们对 Me - 264 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设计要求,它的转场航程必须达到 20000 千米以上,弹舱至少能够携带 5000 千克炸弹,并且还需具备利用翼下挂架携带更多载荷的能力,以满足多样化的作战任务需求。此外,为了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我们还要求它具备发展为洲际民航机的潜力,实现军事与民用领域的双重发展。目前,德国航空部己经与梅塞施密特公司签订了建造 6 架 Me - 264 原型机的合同,这无疑是对我们研发工作的极大肯定与支持。”
我认真聆听着负责人的介绍,心中对这款远程战略轰炸机充满了期待,但同时也深知如此高难度的设计要求背后,必然隐藏着诸多复杂的技术难题。于是,我沉思片刻后,向负责人提出了心中的疑问:“如此超长的航程,对飞机的动力系统、机体结构以及导航系统都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目前,你们在应对这些巨大挑战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负责人神情专注而坚定,有条不紊地回答道:“阁下,您所指出的问题正是我们科研工作的核心攻坚方向。在动力系统方面,我们集中了国内顶尖的发动机科研力量,全力研发适配 Me - 264 的大马力航空发动机。这款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