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y^o?u!s,h/u/l\o^u`./c~o\m/
江海省中枢大院一号招待所,那座用于接待重要宾客的贵宾楼内。
一间大型会议室被临时征用,灯火通明,气氛异常严肃。
郑同舟,作为“深度风险评估报告”的主要提交人,正襟危坐。他正以一种高度负责的姿态,向对面的几位“同志”详细阐述着报告中的每一个细节。
他被告知,由于他反映的情况极为重大,中枢对此高度重视,己经连夜指派了一个由国家战略发展委员会、高级纪律监察委员会和国安总局联合组成的“跨部门高级研判小组”,前来江海听取汇报。
他将自己视为这场高级别研判的核心,一个敢于首言、为国家挽回损失的“吹哨人”。他甚至己经开始构想,当研判小组采纳了他的意见,对江海省的改革路线进行重大调整后,他将如何以“拨乱反正”者的姿态,迎接一个属于他的新时代。
然而,这位被个人野心蒙蔽了双眼的“渔夫”,他永远不会知道,这并非一场为他准备的表彰会,而是一场为他量身定制的、逻辑严密的“闭环听证会”。
坐在他对面的,确实是来自三大核心部门的真正专家。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
在林卫东提供的外围证据基础上,通过一场高压、专业的问询,让郑同舟在无法察觉的情况下,亲口证实自己的“动机”,并暴露其与境外势力的关联。
……
“同舟同志!”
研判小组的组长,正是国安总局的资深专家“猎鹰”。~s,h!u·b`x!s`.?c.o-m?他神情严肃地看着郑同舟,语气中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认可”。
“我们代表联合研判小组,对你这种敢于坚持原则、提出不同意见的精神,表示肯定。我们党内,就需要这种敢于较真、对事业负责的同志。”
这番话,让郑同舟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不少。他谦逊地摆了摆手:“言重了。我只是基于一个干部的责任心,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
“猎鹰”点点头,随即抛出了一个看似常规,实则暗藏机锋的问题。
“同舟同志,”他指着报告中关于“未来新城”的部分,“报告中提到,你担忧赵立春同志在推动项目时,可能存在对林卫东同志的‘过度信任’,从而导致‘程序风险’。”
他话锋一转,显得有些“困惑”:“但我们也注意到,林卫东同志确实展现了非凡的能力。那么,在您看来,我们应该如何准确界定‘大胆启用人才’和‘违规输送利益’之间的界限呢?”
这个问题,首指核心。
郑同舟精神一振,他知道,这是他阐述自己核心“论点”的最佳时机。
……
他清了清嗓子,用一种极为“客观公允”的语调,缓缓展开了他那套精心编织的“诛心之论”。
“各位专家,”他的语气中带着“忧虑”。
“我承认,林卫东同志是个人才。但是,一个再有能力的干部,如果他的成长轨迹充满了太多的‘偶然’和‘巧合’,我们就必须警惕这背后是否存在我们看不见的‘非正常因素’。_完/夲_鰰?颤¢ \已`发+布_最.欣′彰.劫~”
他开始引导性地发问,语气充满了“合理的怀疑”:
“——为什么每一次,在我省改革最关键的节点上,都会有背景神秘的‘外来资本’恰到好处地出现?”
“——为什么这些资本的运作模式,都与国际上某些‘风险投资’的手法高度相似?”
“——这背后,究竟是单纯的市场行为,还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利用我们的改革,进行着某种战略布局?”
“这些问题,都指向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可能性:赵立春同志可能在无意之中,被他所信任的年轻人引入了一个由复杂国际资本编织的‘利益网络’之中。这,才是我最大的担忧!”
……
好!
这番滴水不漏的“合理推断”,让在场的专家们纷纷“点头”,似乎对他的分析深表“认同”。
郑同舟心中涌起一阵巨大的成就感。他相信,他己经成功地将赵立春和林卫东,置于了最危险的“嫌疑之地”。
他完成了自己的陈述,准备起身离席。
然而,就在此时,异变突生。
会议室厚重的大门,被轻轻推开。
没有刺眼的灯光,没有冰冷的锁链。
走廊明亮的灯光透进来,映出了三个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