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卢锋,家住在百里外的云县,这位是在下的三弟卢荡。\三^叶-屋, ~最^新-章·节!更+新?快,”
卢锋很有礼貌地报上姓名。
“三弟,快跟姑娘道歉。”
卢锋说完话一把拉过叫卢荡的年轻男人,粗着嗓子让他道歉。
卢荡收敛了很多,态度也诚恳,弯着腰像古装剧一样行礼:“那天是在下鲁莽,冒犯了姑娘,这厢给姑娘赔罪。”
这.....两人说话的方式,未免太古里古气了些。
唐梨看了看周围,没发现摄像录制,突然觉得后背有点凉飕飕的,实在忍不住了,弱弱的问:“你们有什么事?”
卢锋道:“是这样的,我们想跟姑娘买那天的吃食,不知姑娘可否愿意割爱?”
“你是说地瓜还是玉米?”唐梨耐着性子问。
按理说,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就算没种过地,大家对玉米和地瓜应该都不陌生。
可从他嘴里说出来,好像玉米和地瓜是多么珍贵的东西一样。
就算是为了流量,也不能这么无脑吧?
唐梨心里暗暗吐槽。
“就是这个!姑娘可愿意卖给我们?我愿意出高价!”
卢锋不知那天买走的吃食叫什么,看到唐梨桌上就有,眼睛突然就亮了。+第-一,看*书^网? !免?费\阅¢读!
“你想买多少?”
唐梨想起村里叔婶唉声叹气的画面,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问。
卢锋一喜:“姑娘有多少?”
可能是觉得自己这话有点唐突,卢锋忙解释:
“不瞒姑娘,我们家里是做买卖的,此番也是来陵县收购粮食,奈何近一年干旱,粮食减产,市面上粮价居高不下,供不应求。”
“那日回去,在下发现这两种食物不但美味,还能饱腹,便想跟姑娘买下,运回云县。”
唐梨见他真的不认识地瓜和玉米,好心提醒:“有挺多的,不过地瓜和玉米都不耐放,你可以先买一点回去试试。”
卢锋家里几代都是做买卖的,那天买回去吃了一口就敏锐的嗅到商机,这几天反复研究过了,才会主动找来。
何况现在外头粮食紧缺,他有自信不会压货。
“此番我们的商队还能运五千斤货物,若姑娘肯割爱,我们便先买五千斤如何?”
“可以啊。”
唐梨想到挖红薯,掰玉米也要时间,便提议:“现在是来不及了,你们可以后天这时候来。”
卢锋面色一喜:“这是自然,那我们两日后来取货,如何?”
“好。¨天?禧_小~说/网\ *无+错-内\容.”
唐梨答应。
“姑娘不妨开个价。”卢锋赶紧说。
唐梨心中不确定,因为有一件事她想确认。
“若你相信我,可等到交货那天咱们再谈,我保证不会哄抬物价。”
“好,那在下便等姑娘消息。”
做买卖哪有不冒险的?
若是畏手畏脚,前怕狼后怕虎,卢家也不会有如今的家业。
卢锋只迟疑了片刻,便爽快答应下来,从腰间的包里掏出一个银锭给唐梨:“这是十两定银,还请姑娘收下。”
唐梨这次没有拒绝,爽快收了。
还不忘翻过银锭的屁股,看到上面印着几行小字“景和,云县官银,足银十两”。
卢锋兄弟俩离开后,唐梨关上院门,锁上房门,上楼去打开抽屉,把前几天卢锋给的那一袋铜钱倒出来。
铜钱上赫然印着“景和通宝”,连老奶奶那天给的也是这个年号。
也许,老奶奶和孙女儿不是参加古风集市,卢锋两兄弟也不是拍视频。
他们真的是古代人!
她能看到他们,可能是因为奶奶的农家小院,能通古代!
唐梨激动得在床上翻来覆去,下半夜才睡着。
天一亮,她拿出几个铜钱赶往市里,首奔古玩一条街,打算问一问价格。
她先不急着找买家,而是挑了几家人多的店,进去看人家砍价。
看了几场下来,她心里有了底,锁定一家走进去。
老板是个和蔼的老年人,也没有偏见,热情招待她:“小姑娘想买什么?还是有什么好东西出啊?”
“老板,这个你收吗?”
唐梨现学现卖,拿出几个铜钱放在柜台上。
“我看看。”
老板带上眼镜,拿出放大镜,越看越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