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审。同时,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他对渭州的吏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6·吆′看+书\王. .罪?欣.璋*结?哽*欣~哙¢
李承乾选拔了一批清正廉洁、有能力的官员来治理渭州。其中,一位名叫李正的年轻官员,为人正首,颇有才华。李承乾将他提拔为渭州的主簿,协助刺史赵德处理政务,并对赵德说道:“赵德,你要多向李正学习,痛改前非,好好为百姓做事。若再让朕发现你有任何不轨行为,定不轻饶!”赵德连忙点头称是。
在新一批官员的治理下,渭州开始逐渐恢复生机。李承乾又下令在渭州兴修水利,组织百姓开垦荒地,推广新的种植技术。他还鼓励商人来渭州经商,减免商税,以促进渭州的经济发展。
为了帮助百姓增加收入,李承乾根据渭州的地理特点,引导百姓发展特色产业。渭州山地较多,适合种植果树,李承乾便派人从外地引进优质果苗,免费发放给百姓,并邀请果农专家前来指导种植。一位名叫王二的农民,起初对种植果树心存疑虑,但在看到邻村有人种植后收益颇丰,也跟着种了起来。他笑着说:“以前只知道种粮食,没想到种果树也能赚钱,多亏了陛下的好主意。”
在商业方面,李承乾命人修缮了渭州的道路,改善交通条件,吸引了不少外地商人前来。一时间,渭州的集市热闹非凡,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一位来自长安的商人感慨地说:“以前听说渭州很穷,路也不好走,都不愿意来。现在好了,在陛下的治理下,这里商机无限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渭州的民生逐渐改善。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对李承乾的感激之情也愈发深厚。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在城中修建了一座生祠,供奉着李承乾的画像,每日焚香祈福,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李承乾在渭州推行一系列治理举措后,大军继续踏上西征之路。然而,渭州百姓的生活状况始终牵挂着他的心。在行军途中的间隙,李承乾决定再次微服返回渭州,亲自看看村落是否真如汇报中那般好起来了。
他仅带着几个贴身侍卫,身着朴素的布衣,扮成寻常商旅模样,悄然回到了渭州。他们首先来到了距离渭州城不远的一个小村落——青山村。
刚踏入村子,李承乾就感受到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氛围。村道整洁,两旁绿树成荫,偶尔能听到孩童们在巷子里嬉笑玩耍的声音。路边的农田里,庄稼长势喜人,饱满的麦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李承乾走进一户农家小院,院子里一位老者正坐在石凳上编着竹筐。看到陌生人进来,老者并未惊慌,而是热情地起身相迎:“几位客官,是路过口渴了吧?进来喝口水歇歇脚。”
李承乾笑着谢过,与老者攀谈起来:“老人家,看您这精神头不错啊,现在日子过得可好?”
老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道:“好啊,好得很呐!多亏了陛下的好政策,前几年这村子穷得叮当响,大家都快吃不上饭了。现在可不一样咯,不仅有了足够的粮食,还能靠做点小买卖赚点钱。”
李承乾心中一喜,接着问:“您说的做小买卖,是指什么呀?”
老者指了指旁边摆放整齐的竹筐,说道:“就像我编的这些竹筐,以前只能自己家用,现在啊,有商人专门来收,说是运到城里能卖个好价钱呢。村里还有些人跟着师傅学了手艺,做起了木工活,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咯。”
李承乾又问:“那孩子上学的事儿,现在解决得怎么样啦?”
老者一拍大腿,说道:“这也是陛下的功劳啊!村里新建了学堂,孩子们都能去念书识字。我那小孙子可喜欢上学了,每天回来还跟我讲学到的新知识呢。”
告别老者后,李承乾继续在村子里转悠。他看到一群年轻人正围在一位师傅身边学习木工手艺,每个人都学得认真专注。其中一个叫小虎的年轻人看到李承乾,热情地打招呼:“大叔,您来看看我们做的木工活怎么样?”
李承乾走上前,仔细端详着他们制作的桌椅,质量上乘,工艺精细,不禁赞道:“做得真不错啊!你们这手艺学成了,以后可都是养家糊口的本事。”
小虎笑着说:“是啊,以前我们都不知道干啥能挣钱,多亏了官府请师傅来教我们手艺,还帮我们联系买家。现在大家都有了一技之长,生活越来越好了。”
离开木工学习点,李承乾来到了村子的果园。果园里,果农们正忙碌地采摘着成熟的果实,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位果农王大哥看到李承乾,热情地递过来一个果子:“客官,尝尝我们村种的果子,可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