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坚硬,挖掘困难的问题。负责施工的官员前来向李承乾汇报:“陛下,前方岩石太过坚硬,现有的工具难以挖掘,工程进度受到了严重影响。”
李承乾陷入沉思,片刻后说道:“立刻派人去周边州府,寻找擅长开凿岩石的工匠,高薪聘请他们前来帮忙。同时,让工匠们研究一下,能否制作出更有效的挖掘工具。”
在李承乾的积极协调下,擅长开凿岩石的工匠们纷纷赶来,他们带来了新的工具和技术,工程进度得以加快。
与此同时,李承乾还安排了一些官员,深入泽州各地,指导百姓合理用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一位名叫赵老汉的农民,起初对节水灌溉技术并不信任,在官员的耐心指导下,他尝试着使用新的灌溉方法,发现果然节省了不少水,而且庄稼的收成并未受到影响。赵老汉高兴地说:“以前觉得浇水越多越好,没想到这新法子这么管用,真是多亏了陛下啊。”
随着水库工程的推进,泽州百姓的生活也逐渐有了改善。李承乾又下令在泽州城和各个村落修建了许多公共水井,方便百姓取水。为了确保水源的清洁,他还安排专人负责水井的维护和管理。
经过数月的努力,水库终于建成。当清澈的水流注入水库,再顺着渠道流向干裂的农田时,泽州的百姓们欢呼雀跃。张大力兴奋地喊道:“有水啦!有水啦!咱们的庄稼有救了!”
李承乾站在水库旁,看着百姓们喜悦的面容,心中充满了欣慰。他深知,这只是解决泽州水源问题的第一步,后续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水利管理制度,确保水源的合理利用和长期稳定供应。
在离开泽州前,李承乾再次召集泽州的官员,严肃地说:“此次泽州水源问题得以解决,离不开百姓们的齐心协力。但你们要记住,这只是开始,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若再出现类似因人为原因导致水源问题的情况,朕绝不姑息。”官员们纷纷跪地,齐声说道:“陛下教诲,臣等铭记于心。”
李承乾离开泽州城后,并未首接踏上西征的路途,而是放心不下泽州周边村镇的水源情况,决定暗中查访一番。他依旧身着便服,只带了几个身手矫健、行事谨慎的贴身侍卫,一行人悄然朝着泽州周边的村镇进发。
他们首先来到了距离泽州城最近的永丰村。刚进入村子,李承乾就看到几个村民正挑着水桶,有说有笑地从村头的水井边走来。水桶里的水晃荡着,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波光,这让李承乾心里稍感宽慰。
李承乾迎上前去,笑着问道:“几位大哥,看你们这水挑得轻松,这井里的水现在充足得很吧?”
一位年纪稍长的村民打量了一下李承乾,见他面容和善,便热情地回答道:“那可不,自从陛下下令整治水源,这井里的水就没断过,水量还比以前多了不少嘞。以前为了挑水,天不亮就得去排队,现在啥时候去都有。”
李承乾又问:“那这水用来灌溉庄稼,够使不?”
另一位年轻些的村民抢着说道:“够够够!以前地里庄稼都快旱死了,现在有了这充足的水,庄稼长得可好了。今年丰收肯定没问题,多亏了陛下啊!”
李承乾笑着点头,与村民们又闲聊了几句,得知村里的农田因为水源得到保障,不仅庄稼丰收在望,还尝试着种植了一些对水需求较高的经济作物,村民们的收入有望增加。
离开永丰村后,李承乾一行人朝着西北方向的清泉村走去。一路上,他们看到田间的农作物郁郁葱葱,与之前干旱时的景象截然不同。
然而,当他们进入清泉村时,却发现村子里有些安静。李承乾心中疑惑,便走进了一户人家。屋内一位老妇正在喂鸡,看到陌生人进来,眼神中闪过一丝警惕。
李承乾赶忙说道:“大娘,我们是路过的客商,口渴了,能不能讨口水喝?”老妇这才放下警惕,热情地说道:“行嘞,你们稍等,我给你们舀水去。”
李承乾趁机问道:“大娘,我看村里咋没啥人呢?这水现在够不够用啊?”
老妇一边倒水一边说:“水倒是够用,就是村里的年轻后生们都去帮忙修水渠了。说是要把水库的水引到咱们村,以后用水就更方便了。”
李承乾心中一喜,看来泽州的水利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他又问:“大娘,那以前缺水的时候,日子是不是很难过啊?”
老妇叹了口气说:“可不是嘛,那时候井里水少,庄稼也种不好,大家都愁得不行。多亏了陛下啊,派来的官员帮我们想办法,现在日子才有了盼头。”
李承乾喝了口水,谢过老妇后,继续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