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阳快落山时,苏家一行人才从客栈出来。′5_4¢看/书¨ ,免.费+阅·读*王氏说话算话,给每个孩子都买了一串糖葫芦。苏阳举着红彤彤的糖葫芦蹦蹦跳跳,被糖渣糊了一脸。
路过绸缎庄时,王氏顿住了脚步,望着着柜台里的布料转身对苏强道:"当家的,我们买些布料吧。这一路逃难,衣服都磨坏了。马上要安家,得给孩子们做几件像样的衣服。"
苏强二话不说就点头:"都听你的。"他向来这样,只要是王氏开口,几乎没有不答应的。王氏看着丈夫,心里暖暖的。她感叹,要不是之前在大梁山意外得来的银子,他们哪能撑到现在?苏强治伤、落户奉安,处处都要花钱。这一切仿佛都是上天对她们一家的恩赐,让她心里充满了感激。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祭拜一下那个改变了他们一家命运的人。
苏晓看着父母相处的样子,内心的某一处一下就柔软下来。这应该就是家的感觉吧,让她感到满足和喜悦。_l!o*v!e*y!u?e¨d?u.._n!e.t¨她再也不是个孤儿了,也不再孤单了。
绸缎庄的伙计见有客人进店,立刻笑脸相迎:"几位客官里边请!本店绫罗绸缎、细棉粗麻应有尽有,您可以慢慢挑选。”伙计扫过这家人洗得有些发白的粗布衣裳,却仍保持着恭敬的态度,并未因为他们的穿戴就生出怠慢的心思。在奉安城接待了无数的顾客他,深知不能以貌取人。
伙计殷勤的带着王氏来到棉布柜台小声介绍着。王氏看着柜台上五颜六色的布料,一眼就看中了一匹浅蓝色的细棉布。这块布料,摸着手感柔软细腻,颜色素雅干净,正适合给孩子们做新衣。
"这料子怎么卖?"
"客官好眼力!"伙计笑着抖开布料,"这是今年新棉花织的上好细棉,要300文一尺。穿着透气又舒服,小孩子最合适。-$=微@§趣?小¢{ˉ说?¨网}¨, (已~发|¥?布|/最1=\新&章2=$节?"
王氏满意的点点头,价格还能接受。想起以前她在大府做工时,穿的也是这种质地的细棉,她那会儿在老妇人面前还算受宠,每年都能得西季衣服两套。
"给我扯6尺吧。还有这个浅黄色也要4尺。"随即她又指着旁边一匹深蓝色粗布,"这个什么价?"
"这个粗布便宜,只要60文一尺。"
"那要十尺,再给我两卷同色绣线。"王氏盘算着,这些料子够给全家人都做两身新衣裳了,还能缝两床被褥。眼看入秋,天气要冷了,孩子们的冬衣也不能少。
站在一旁的苏晨听到价格在心里暗暗盘算,这一下子就花出去三两多银子,都够从前家里一年的开销了。五岁的苏阳倒是乖巧,虽然被五颜六色的布料晃花了眼,眼里充满了好奇之色,却始终老老实实牵着阿姐的手,没有乱摸乱碰。
苏晓看着满店的衣料,内心平静毫无波澜。谁叫这具身体里住着一个现代灵魂,见识过太多精良的面料,眼前这些,在她看来实在普通。不过看着母亲认真挑选布料的样子,她还是会配合地露出期待的表情。
王氏正准备掏钱,突然想起什么:"对了伙计,你们可有做被褥的新棉花?"
伙计听见王氏还要买棉花,顿时眼睛一亮,赶忙回道:"有的客官!今年的新棉一两银子一斤,陈棉只要500百文,都是上好的。"
王氏略一思索:"要八斤陈棉吧。"这一下子又是西两多银子花出去,她在心里暗暗盘算着剩下的钱。
买好布料,一家人出了绸缎庄,又去了粮油铺添置了一些必须品,又是三两银子没了。
等他们买完路过一家木匠铺门前,苏强被门口摆放的一架板车吸引了目光。
"萍娘,"苏强顿住了脚步指着板车道,"我们买一架吧。可以用来放东西,孩子们要是走累了,我还能推着他们走。"
"是板车!"苏阳看见板车眼睛都亮了,己经迫不及待地往板车那边跑去。苏晓也点头赞同阿爹的提议。看着大家背上,杂七杂八的东西,她也觉得确实需要个板车推着,大家都能省些力气。
见大家都赞成,王氏也点头同意,和掌柜拉扯一番最终掏出二两银子买下。新买的板车推着吱呀作响,苏强把买来的布料粮油都放了上去。苏阳己经猴急地爬上车,东摸摸西看看,兴奋得小脸通红。苏强本想招呼其他孩子也上来,他推着一起走,但苏晨和苏晓看着满街的行人都有些不好意思,只是安静地跟在板车旁边。
一家人就这样推着满载的板车,慢慢朝着客栈走去。
回到客栈,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