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还有一事。\"马周低声道,\"崔仁师请求辞官。\"
\"准了。\"李承乾叹息一声,\"不过告诉他,朝廷会念在其最后将功补过的份上,不予追究。\"
离开并州前,李承乾特意去祭拜了张玄素。这位寒门出身的官员,用生命揭开了地方豪强的黑幕。墓碑前,李承乾郑重地放下一卷新颁布的《均田令》。
\"张公,安息吧。你未竟的事业,孤会继续完成。\"
回到长安时,已是桃李芬芳的暮春。李世民亲自到城门迎接,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将一柄镶金玉带赐给太子。
\"吾儿此行,不仅铲除了国蠹,更为新政开辟了道路。\"李世民朗声道,\"自今日起,均田制推行天下!\"
朝臣们山呼万岁,但李承乾注意到,仍有几个出身地方的官员面露忧色。他知道,这场改革才刚刚开始,前方的路还很长。
两仪殿内,李世民留下太子单独叙话:\"承乾,你做得很好。不过...\"皇帝话锋一转,\"朕近日收到密报,有些宗室也在暗中兼并田地。其中就包括你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
李承乾心头一震。李神通是父亲的堂叔,在宗室中威望颇高。若他也抵制新政...
\"儿臣请命彻查。\"
李世民却摇头:\"不急。宗室不比地方豪强,处理不当会动摇国本。\"他意味深长地说,\"有时候,改革需要循序渐进。\"
离开两仪殿,李承乾走在长长的宫道上,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明白父亲的顾虑,但更清楚历史的教训——若不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大唐终将步上前朝覆灭的后尘。
\"殿下。\"马周不知何时跟了上来,\"这是臣拟定的《科举新制》,请殿下过目。\"
李承乾翻开一看,是一套完善的科举体系,不仅增加了明法、明算等实用科目,还规定各地按人口比例分配录取名额,确保边远州郡也有机会。
\"好!\"李承乾眼前一亮,\"再加一条,宗室子弟若要出仕,也必须通过科举!\"
马周倒吸一口凉气:\"这...恐怕会引起宗室反弹...\"
\"所以要循序渐进。\"李承乾微笑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先从孤这一辈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