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丈,厚三丈,可抵御任何攻城器械。\"
李承乾仔细审阅:\"再加四个棱堡,形成交叉火力。另外,码头要能停靠二十艘楼船。\"
\"这...工程浩大,至少需要半年...\"
\"三个月。\"李承乾斩钉截铁,\"我会调两千岭南工匠前来协助。必须在大食再次来犯前完工!\"
就在锡兰基地热火朝天建设时,一支特殊的船队从广州抵达。船上载的不是士兵或物资,而是百余户工匠家眷。
\"这是...\"刘仁轨疑惑不解。
\"稳固军心。\"李承乾解释道,\"将士们见家眷安居于此,自会誓死守卫。另外,这些工匠将在锡兰开设作坊,传授技艺,久而久之...\"
\"殿下高明!\"刘仁轨恍然大悟,\"如此一来,锡兰与大唐的联系将日益紧密,最终难分彼此!\"
李承乾笑而不语。他这一手,正是借鉴了后世殖民地的经验——经济文化渗透往往比武力征服更持久有效。
果然,随着大唐工匠的到来,锡兰港口日渐繁荣。本地人学习先进的造船、冶炼技术,商人们争相与唐人交易。不到两个月,一个小小的\"唐城\"就在基地外围形成,酒肆、茶楼、绸缎庄鳞次栉比,甚至还有一所教授汉话的学堂。
这日清晨,李承乾正在基地视察,忽有快马来报:\"殿下!长安急件!\"
信使呈上一个漆封的铜筒。李承乾打开一看,是李世民亲笔所书,内容却令他眉头紧锁——高句丽联合百济、新罗,在辽东蠢蠢欲动,朝廷已决定东征,召他回朝参赞军务。
\"殿下要回长安?\"刘仁轨听闻消息,忧心忡忡,\"可锡兰基地尚未完工,大食随时可能来犯...\"
\"无妨。\"李承乾已有决断,\"你留守此地,继续加强防务。另外,我留给你一个锦囊,若遇大举来犯,可按计行事。\"
三日后,李承乾登上返航的楼船。临行前,锡兰国王亲自到港口送别,并赠予一颗鸡蛋大小的夜明珠,象征着两国友谊长存。
船队缓缓驶离港口,李承乾站在船尾,望着渐渐远去的锡兰岛。这座基地是他经略印度洋的第一步,也是大唐走向海洋强国的关键一环。
\"殿下,风大了,回舱吧。\"杜荷轻声提醒。
李承乾摇摇头:\"再等等。\"他的目光越过碧波万顷,仿佛看到了更远的西方——波斯湾、红海、乃至地中海的沿岸。终有一天,大唐的船队将航行到那里,将东方的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海风猎猎,吹动他的衣袍。桅杆上的赤黄龙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一个正在崛起的帝国,迎风招展,不可阻挡。
航程半途,船队停靠室利佛逝补给。蒲罗中闻讯亲自前来迎接,并带来一个惊人消息:\"殿下,天竺南部诸国组成联盟,反抗大食统治!领头的是个叫拉贾的年轻王公,据说...他曾秘密访问过大唐。\"
\"拉贾?\"李承乾一怔,随即想起那个在天竺之战中被救的年轻俘虏。当时他就看出此人不凡,特意命人善待并暗中释放,没想到...
\"他现在何处?\"
\"就在南天竺的朱罗国,已聚集五万大军。\"蒲罗中兴奋地说,\"他派使者来求援,希望与大唐东西夹击大食!\"
李承乾眼中精光闪烁。这简直是天赐良机!若能联合天竺义军,不仅能彻底粉碎大食东进的野心,更能将大唐的影响力扩展到印度洋西岸!
\"传令,改变航向,先去凌牙门!\"他当机立断,\"另派快船通知刘仁轨,准备出兵天竺!\"
杜荷大惊:\"殿下!陛下召您回朝...\"
\"国事为重。\"李承乾沉声道,\"东征有父皇和李靖足矣,而天竺战机稍纵即逝!\"
船队转向西北,朝着凌牙门疾驰而去。李承乾站在海图前,手指从锡兰滑向天竺南部,一个新的战略构想逐渐成形——扶持拉贾统一南天竺,与锡兰形成犄角之势,彻底锁死大食东进的海路!
五日后,凌牙门要塞的轮廓出现在海平面上。令李承乾意外的是,港口内停泊的船只比平日多了一倍,而且大多是战船。
\"怎么回事?\"他皱眉问道。
很快,答案揭晓——刘仁轨已先一步收到天竺消息,正在集结舰队!
\"殿下!\"刘仁轨匆匆登上座船,\"末将正准备派船寻您!天竺战事有变,拉贾连战连捷,已收复三城。大食从波斯调来援军,双方在恒河口对峙!\"
\"太好了!\"李承乾拍案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