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院前的青石板上排起了长队。′q!u.k\a`n\s~h+u¨w?u′.+c,o^m*天刚蒙蒙亮,从京畿各县赶来的百姓就已在此等候。队伍最前方,几位身着素袍的医官正在为一位老妇诊脉,旁边的小学徒飞快地在竹片上记录着症状。
\"大娘,这是七日份的'清肺散'。\"医官包好药末,又递过一块木牌,\"三日后凭此牌来复诊,不必再排队。\"
老妇千恩万谢地离去,队伍中响起一片赞叹。这是太医署新设的\"惠民医局\",专为平民百姓提供免费诊疗。更难得的是,这里看病不问身份,连最卑贱的奴婢也能得到救治。
皇城内的李承乾正在翻阅医局送来的《诊籍》。这些按日记录的病例,详细记载着各种症状与用药效果。他特别注意到\"咳喘\"一症下,不同医师开出的方子各有千秋。
\"传孙思邈。\"皇帝放下竹简,\"朕有事请教。\"
须发皆白的老神医很快到来。听完皇帝的问题,他捋须笑道:\"陛下明鉴,这正是老朽推行'医案集议'的初衷——让诸位医师各抒己见,再择优推广。\"
\"善!\"李承乾眼前一亮,\"何不将此法制度化?每月朔望,召集太医署精英会诊疑难杂症。\"
\"老朽还有一请。\"孙思邈从袖中取出一卷帛书,\"这是老朽整理的《千金方》,想请陛下准予刊印,惠及四方。\"
李承乾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数百种常见病的治法,用药多取寻常草木,甚至还有\"以形补形\"的食疗方。
\"妙哉!\"皇帝拍案叫绝,\"朕命将作监以活字精印千部,分发各州县。另在太医署设'方剂库',广收民间验方。\"
诏令一出,各地献方者络绎不绝。有深山隐士献出祖传金疮药,有江湖郎中呈上秘制接骨膏,甚至还有胡商贡献了大食的眼科疗法。晋阳公主主动请缨,带领太医署众医日夜整理,按病症分类编纂。
小公主别出心裁,将药方按\"急缓养\"三类标注:急症方求速效,缓症方重调理,养身方宜平日服用。更妙的是每方末尾注明\"宜忌\",提醒患者注意事项。
这日李承乾巡视太医署,发现后院新建了几间砖房。/%咸%(鱼[ˉ]看?书¥@ ·追?-+最@新!章′节2$推门进去,只见里面摆满笼屉,蒸汽氤氲中,几位药师正在炮制药材。
\"陛下,这是'蒸药房'。\"孙思邈介绍,\"药材经蒸晒后,药性更纯,也更易保存。\"
隔壁的\"炼丹室\"更令人称奇。不同于方士的铅汞之术,这里用特制琉璃器皿提纯药物精华。一位年轻药师正将蓬莱紫草浸泡后蒸馏,得到几滴晶莹的紫色液体。
\"此物一钱可抵原草一斤!\"老神医兴奋地说,\"只是制法繁琐...\"
\"无妨。\"李承乾当即决定,\"设'药工坊'专司此事,朕要最好的伤药配给边军。\"
随着《千金方》的传播,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出现了——许多州县缺医少药。李承乾召集众臣商议,最终决定在各道治所设立\"医官学\",选拔聪慧子弟学习基础医术,两年学成后派往各县。
\"陛下,培养一个医师至少五年...\"太医令犹豫道。
\"先解燃眉之急。\"李承乾早有打算,\"学成者称'医助',专治常见小病,大病仍送州府。每年考核,优异者可深造。\"
与此同时,药圃的扩建也在紧锣密鼓进行。禁苑东南角划出百亩地,按气候分设\"温凉干湿\"四个区域,试种各地药材。最令人称奇的是那座\"琉璃药宫\"——用透明琉璃瓦搭建的暖房,可培育南方珍稀药草。
初夏时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痢疾在京畿蔓延。太医署全体出动,在长安各坊设立临时医点。晋阳公主发现,许多贫民区患者不愿就医,细问才知是怕传染家人。
\"皇兄,儿臣想设'隔离病舍'。\"小公主连夜入宫禀报,\"孙爷爷说有些病会'过人'...\"
李承乾立即准奏,更下令将城外的废弃军营改为临时医所。为消除百姓顾虑,他命人在病舍周围遍植薄荷、艾草等驱疫植物,又派高僧道士每日诵经祈福。
疫情刚稳,江南又报疟疾。太医署紧急调配新研制的\"青蒿丸\",效果却参差不齐。孙思邈调查后发现,是各地青蒿品质差异所致。
\"陛下,当设'药检司'。*秒\章`节+小¨说-网~ \免,费^阅!读\\"老神医建议,\"统一药材采制标准。\"
\"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