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78小说网 > 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 > 第120章 盛世长吟

第120章 盛世长吟

"陛下,吐蕃学子请求增设'蕃汉书塾'。"国子祭酒奏报,"他们想将《论语》等经典译成吐蕃文,带回国传授。"

"准。"李承乾眼前一亮,"再赐活字一套,助其印刷。"

这项决定引发连锁反应。新罗、日本等国纷纷请求类似待遇,译经院的工作量骤然增加。¢x?x~s/s\y*q′.·c_o^m,为解决这一问题,李承乾下诏在国子监增设"译学科",专门培养精通双语的翻译人才。

重阳佳节,李承乾在麟德殿设宴款待各国使节与留学生。宴席上的菜式融合了东西风味:胡饼配菊花酒,羊肉泡馍佐以波斯香料,甚至还有道创新的"糖醋鲈鱼",用的是南洋传来的蔗糖。

,!

宴席高潮是"诗牌令"。各国学子用汉语即兴赋诗,主题是"长安秋色"。最出彩的是一位日本留学生的作品:"九重城阙烟尘生,万国衣冠拜冕旒。试问胡商何处去,西市新开葡萄酒。"

"好一个'万国衣冠'!"李承乾击节赞叹,"赐锦袍一袭,金花十朵。"

随着寒冬来临,各国使节陆续准备返程。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丝绸瓷器,更多的是书籍、种子和各种技术图纸——当然,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非敏感技术。

"陛下,大食使者求购《齐民要术》。"鸿胪卿请示。

"准,但需删去其中冶铁、火药相关内容。"李承乾指示,"另赠《茶经》一部,想必大食的沙漠商队会喜欢这种饮品。"

最隆重的送别仪式属于日本遣唐使。他们的船只装载了六百多卷典籍,涵盖经史子集、医药农工。使团长吉备真备跪在码头上,向皇宫方向三叩首:"臣誓将大唐文明传布东瀛,万世不辍!"

年关将至,长安城迎来一场瑞雪。李承乾在暖阁中翻阅着全年奏报,最令他欣慰的不是增加的税收数字,而是各州县学子的入学率——去岁新增蒙学三千所,识字率提高近两成。

"陛下,安西都护府急报。"马周深夜叩阁,"吐蕃赞普薨,新赞普年幼,其相禄东赞独揽大权。"

李承乾凝视着地图上吐蕃的位置,沉思良久:"传旨,命安西、陇右加强戒备,但不得轻举妄动。另,秘密接触吐蕃亲唐贵族..."

正说着,晋阳公主披着斗篷进来:"皇兄,孙爷爷新制的'防风丸',说是可御高原寒气。"

李承乾心头一暖。小公主如今已能独当一面,惠民医塾培养了第一批女医,正陆续派往各州县。而此刻她仍记得为皇兄送药,这份赤子之心尤为珍贵。

"兕子,来年有什么打算?"

"儿臣想编一部《女医宝鉴》。"小公主眼睛亮晶晶的,"孙爷爷说,妇人病与男子不同,当有专书..."

"好!太医署藏书任你取用。"李承乾慈爱地拍拍妹妹,"对了,那几位大食女医师可还合用?"

"她们的眼科技术神乎其技!"小公主兴奋起来,"尤其是治疗小儿眼疾的..."

窗外,雪落长安的簌簌声中,隐约传来坊间的歌声。那是东西市流行的"胡汉合奏",琵琶与古琴共鸣,筚篥与箫管和谐。在这奇妙的韵律里,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正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

贞观二十七年的元日大朝会,注定载入史册。当晨光洒满太极殿前的广场时,各国使节与大唐百官齐声山呼万岁。最引人注目的是站在文官队列中的几位异族面孔——吐蕃贵族论钦陵、新罗王子金法敏、渤海使者大祚荣...他们皆着唐服,执笏板,行汉礼。

"陛下德被四海,万国来朝。"礼部尚书高声赞颂。

李承乾却摇头:"非朕之德,乃文明之魅。传旨,今年增设'宾贡科',专为外邦学子开设,考中者授官如制。"

这项开创性的政策,彻底打破了华夷之辨的界限。正如李承乾在诏书中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无论胡汉,向慕王化者,皆朕赤子。"

春风吹过长安,带来南海的暖意。市舶司奏报,去岁海外贸易税收首次超过陆上丝绸之路。最令人惊喜的是,大唐的书籍成为最受欢迎的"出口商品",尤其是医药、农桑类实用典籍。

"陛下,林邑国请求派遣儒生教授礼仪。"鸿胪卿呈上国书。

"准。再赠《礼记》百部。"李承乾想了想,"另派太医署医师随行,传授防治瘴疠之法。"

文化交流的双向性日益明显。胡商的葡萄酒酿造技术催生了长安西郊的"葡萄园",波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