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胡商,我大唐的丝绸如何抵达大食?若无胡将,安西军如何能所向披靡?"
老臣仍不放心:"可非我族类……"
"马卿啊,"李承乾笑着打断,"你府上最得力的管家,不也是高丽人吗?"
十日后,康萨保的商队抵达长安。-0?0?小¢税?旺. ′埂·鑫¢罪/全?春明门外,老商人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原本的胡商营地已变成一座小型城池,不同风格的建筑井然有序,街上行人服饰各异却和睦相处。
"那是大食馆,那是波斯邸,那边是天竺舍……"引路的市吏如数家珍,"康老可下榻粟特别院,刚添了你们故乡的葡萄藤。"
更令商队惊喜的是,次日便有鸿胪寺官员来访,邀请他们参加三日后的"万商大会"。马哈迪捧着烫金请柬,手都在发抖:"我这种小商人也能见大唐皇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陛下有旨,商无分大小,皆可与会。"官员和蔼地说,"会上还将宣布重大新政。"
万商大会在新建的"开元广场"举行。这座可容纳万人的圆形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巨大的"丝路群雕"——汉使张骞、胡商首领、驼队、海船……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丝绸之路的千年历史。
康萨保的位置竟被安排在首排。当李承乾身着常服出现时,老商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位天可汗竟如此平易近人,甚至经过他面前时还微微颔首。
"朕今日有三件事宣告。"皇帝的开场白简洁有力,"其一,自即日起,胡商税赋再减一成;其二,设'丝路保',商队遭劫可获官府补偿;其三……"他顿了顿,"明年春闱,特设'宾贡科',各族子弟皆可应试。"
广场瞬间沸腾。胡商们用各种语言欢呼雀跃,几个大食商人甚至跪地叩拜。康萨保怔怔地望着高台上的大唐皇帝,突然明白为何丝路沿线都称他为"天可汗"——这不是出于畏惧,而是发自内心的敬爱。
会后,老商人被单独召入偏殿。当他看到案几上那方"诚信商人"的匾额时,终于控制不住情绪,伏地痛哭:"陛下为小民兄长昭雪,又如此厚待胡商,康氏一族愿世世代代效忠大唐!"
"康卿请起。"李承乾亲手扶起老人,"朕有一事相托——听闻卿熟悉葱岭以西各国风情,可愿协助鸿胪寺编纂《西域图志》?"
康萨保激动地应下。离开皇宫时,他注意到廊下站着个吐蕃装束的年轻人,正与几位官员讨论什么。引路的内侍顺着他的目光解释:"那是阿蛮学士,如今在鸿胪寺任职,专司各族事务。"
"可是在吐蕃推行'十净规'的那位?"老商人惊讶地问,"我在撒马尔罕就听过他的大名!"
内侍骄傲地点头:"不止呢!去年他出使波斯,说服波斯王采用大唐钱制。现在丝路西段都用开元通宝交易,省了多少麻烦!"
次日,康萨保应邀前往鸿胪寺。在充满异域风情的"万国厅"里,他见到了正在主持"丝路通商术语汇编"的阿蛮。三年过去,这个吐蕃青年越发沉稳干练,额上那抹朱砂已经变成了一道细长的金纹——这是大唐赐予"文明使者"的最高荣誉。
"康老来得正好。"阿蛮用流利的粟特语问候,"我们在讨论'契约'一词在各族语言中的异同,您见多识广,还请指点。"
老商人受宠若惊,连忙贡献所知。讨论间隙,他好奇地问:"学士为何对商事如此精通?"
阿蛮笑着展开一幅地图:"陛下常说,商路即文明之路。我在国子监时,除了经史,还选修了商科与律学。"他指着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看,这是各族的契约习惯,这是货币兑换率,这是争议解决方式……将来要编成《万国商典》呢!"
康萨保突然意识到,眼前这个年轻人代表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文明形态——既不固步自封,也不全盘照搬,而是在交流中创造出更包容、更实用的新秩序。
深秋时节,康萨保的商队准备西返。临行前,老商人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将最疼爱的孙子康留堂托付给阿蛮做学徒。
"老朽半生漂泊,今日方知何为文明。"他将孙子的手放在阿蛮手中,"愿他追随学士,做丝路上一颗小小的铺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