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骑施部落都派兵加入了护卫队。
路过碎叶城时,阿蛮遇到了意想不到的人物——中臣镰足。这位倭国改革派领袖竟秘密西行,为的是考察西域各国的政治制度。
"学士别来无恙!"中臣激动地握住阿蛮的手,"倭国已开始大化革新,废除世袭贵族,全盘效仿唐制。"他压低声音,"但阻力不小,我此行正是想看看其他国家的变法经验。"
阿蛮将波斯见闻详细相告,特别强调了文明传承的重要性。临别时,中臣赠予一册《倭国律令》草案:"请转呈大唐皇帝陛下。倭国虽小,愿为东海文明之灯。"
贞观三十二年秋,阿蛮使团终于回到长安。入城那日,朱雀大街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使团中那些深目高鼻的波斯学者、满载典籍的骆驼、奇形怪状的异域乐器,无不引人注目。
紫宸殿内,李承乾听完详细汇报,龙颜大悦:"善!大善!阿蛮此行,不仅巩固了丝路,更救下了波斯文明的火种。"他当即拍板,"在安西增设三所'文明学院',专供各族学者研习;另设'文明庇护所',收留因战乱流亡的智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马周担忧道:"陛下,如此大张旗鼓收留波斯学者,恐与阿拉伯帝国交恶。"
"马卿过虑了。"李承乾笑道,"真正伟大的文明,从不怕交流碰撞。波斯智慧融入大唐,只会让我们更强大。"
冬至大朝会,成了展示西域成果的盛会。波斯学者演示了新式星盘,葛逻禄使者献上骏马,康留堂则用流利的汉话朗诵了《西域见闻录》。最引人注目的是阿蛮呈上的《万国文明志》——这部由使团集体编纂的巨着,详细记录了沿途二十七个民族的文化精华。
"臣请陛下御览'文明交融'一章。"阿蛮恭敬地展开卷轴,"这是疏勒国融合汉胡的婚俗,这是粟特商人发明的双语记账法,这是葛逻禄人改良的牧区水车……"
李承乾看得目不转睛,突然拍案叫绝:"妙!传旨:将《万国文明志》抄录千份,发往各州县学堂。另在鸿胪寺下设'文明司',专司各族文化交流,由阿蛮兼任首任主事。"
朝会散后,皇帝独留阿蛮在温室殿叙话。窗外飘着今冬第一场雪,殿内地龙烧得暖意融融。
"爱卿此行,可有所悟?"李承乾亲手为臣子斟了杯热茶。
阿蛮捧着茶盏,沉思良久:"臣最大的感悟是,文明如水,堵则溢,疏则通。波斯闭关自守,终至危殆;而陛下以海纳百川之胸襟,反使大唐文明愈发璀璨。"
"说得好。"皇帝望向窗外纷飞的雪花,"知道朕为何坚持让你这个吐蕃人出使西域吗?"
见阿蛮摇头,李承乾轻声道:"因为只有真正跨越过文明边界的人,才懂得交融的可贵。你额上这道金纹,便是最好的通行证。"
除夕夜,长安城灯火通明。新建的"万国文明塔"前,李承乾亲手点燃了塔顶的明灯。在波斯星学家测算的最佳方位,在倭国工匠打磨的琉璃镜反射下,这盏灯的光芒竟能照到数里之外。
阿蛮站在人群中,望着那璀璨的灯火,忽然想起三年前离乡时那个懵懂的吐蕃少年。如今的他,额缀金纹,腰佩玉带,掌文明司印,却比任何时候都清楚自己肩负的使命——如那塔顶明灯,照亮文明交融之路。
"看!"有人惊呼。
只见夜空中,无数孔明灯冉冉升起。汉式的、吐蕃的、回纥的、波斯的……不同形状的灯笼承载着同一个愿望,在长安的夜空下交相辉映,宛如星河倾泻。
在这璀璨的光芒中,贞观盛世翻开了新的篇章。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元一体的文明共同体,正从长安辐射向整个世界。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简单而伟大的理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天下大同。
喜欢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