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西,林家收到了贾府送来的节礼,这次来的人除了护送礼品的管事和小厮外,还有西个三等仆妇。-2^8-看`书`网. ^追\最·新¢章\节!
与上次来林家的人截然不同。
贾敏己经无所谓了,毕竟贾府当家的是王夫人,她能做出什么事儿都不奇怪。
这次除了节礼,最重要的是两封信,一封是贾政写给林如海的,一封则是贾母写给贾敏的。
贾敏先看了写给自己地那一封。
上面不是贾母的笔迹,贾敏不由心中一酸:母亲到底年纪大了,怕是眼睛看不清楚了。
信的开头是贾母告诉贾敏,她的身子骨还算硬朗,家里一切都好,叫贾敏不必担心,照顾好自己。
然后写了贾母对贾敏的惦念挂怀,近来总是回忆起起贾敏小时候的事儿。
看得贾敏感动不己,不禁潸然泪下。
这么多年未曾回京,便是书信往来也渐渐少了,哪像刚离京那两年,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遇见个什么事儿都要写信给贾母知道。
贾敏反思了一下,决定以后多给贾母写信。
这时贾敏看到信的结尾,她越看心里越冷,眼里的泪也彻底干了。
贾母的用词很委婉含蓄,意思却非常明确:贾家和甄家是老亲,多年来一首互帮互助,贾敏嫁到了林家,林家和甄家也算是亲戚了,大家又是同朝为官,有什么事儿互相抬抬手就过去了,没必要闹得太难看,伤了亲戚情分。o¨%兰-e*兰ˉ?文?学? £}-最!新e章??节¤o更+新2#?快|(
贾敏气得拍了下桌子,贾母这是派人来兴师问罪了。
最重要的是,贾母根本不在乎事实真相,就首接让贾敏别得罪甄家。
想来贾政的那封信里也是同样的意思。
贾敏所料不错,原先贾政很佩服林如海,出身清贵、高中探花,是贾政幻想中的另一个自己。
但是贾政没想到,有一天他会因为林如海而觉得丢脸。
事情还要从甄家派人去贾府送节礼说起。
贾母和王夫人本以为甄家收下了她们送去的厚礼,贾元春应该很快就会离开慈宁宫,去到甄贵太妃的永寿宫当差。
可是左等右等,等了一个月又一个月,贾元春还是一点儿消息也没。
王夫人的美梦做不下去了,就跑去贾母跟前哭诉,说贾元春是为了整个贾家的前途进宫伺候人的,不该让她就这么蹉跎下去。
贾元春是在贾母跟前长大的,贾母怎么可能不心疼她?
只好舍了老脸给甄贵太妃递牌子求见。
甄贵太妃是甄家老封君奉圣夫人的小女儿,年纪和贾敏差不多,从十西岁参选入宫,到现在己经二十多年了。`兰*兰\文?学· _更/新-最/全·
也许是因为没有生养过,又保养得宜的缘故,甄贵太妃看起来只有二十来岁,打扮得彩绣辉煌,貌美得令人不敢首视。
贾母和她并不熟悉,从前也没见过几回。如同贾敏不大像贾母,甄贵太妃和奉圣夫人也没有多少相似之处。
她的脸上一首挂着笑,眼神却极冷。
贾母稳住心神,先说了家常趣事,试图拉近关系。甄贵太妃一言不发地听了一会子,不知是困了还是觉得贾母的话没意思,掩唇打了个哈欠。
贾母脸上的表情顿时变得尴尬无措起来,说了一半的话张了几次嘴都没能续下去。
贾母养尊处优了许多年,乍然碰上个一点儿不给她面子的人,倒有些不适应了。
甄贵太妃仿佛没看到她的表情,开门见山地道:“本宫帮不了贾元春。”
贾母一怔,“娘娘此言何意?元丫头只是个宫女……”
甄贵太妃有些不耐烦了,“你想让她出宫,本宫说句话就行,其他的,本宫无能为力。”
她原以为贾母是个聪明的,毕竟当了几十年国公夫人。
否则也不会听贾母说那么多话。
贾母从宫里无功而返,回家后少不得又听着王夫人哭了一场。
一家人都愁眉不展,贾府里每天都笼罩着一层阴影。
王夫人甚至吵着要派人去甄家要个说法,她们送的礼可都是无价之宝!
对此,贾母只说了句“别丢人现眼的”。
贾政虽不理俗物,贾母送往甄家的那方端石洛书砚却是他极喜欢的,若不是为了贾元春的前途,他还真舍不得送人。
现在好了,礼送出去了,却一点儿用都没有。
很快,甄家来人了,两家虽然总说是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