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想要林家的钱财,却不让儿子娶林家的姑娘,那丫头和她又没有关系,将来肯定和她不是一条心。·比!奇/中\文`网- ?首`发.
此前王夫人听妹妹薛姨妈说,薛宝钗有一枚金锁,高僧批命:需得有玉的方能相配。
那薛宝钗自进了贾府,每日给王夫人晨昏定省,言谈举止随分从时,并且常常规劝贾宝玉读书上进。
王夫人便动了些心思,默许府中下人把“金玉良缘”流传得人尽皆知,以此试探贾母的态度。
贾母借着品戏的由头讽刺道:“但凡千金小姐,出门必是前呼后拥,一则不会轻易与外男相见。二则姑娘们幼承庭训,不会见个外男就想起自己的终身大事,太不庄重。三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方是正经结亲之礼仪。”
当场给薛姨妈母女好大个没脸,薛宝钗甚至因此病了几日。
王夫人虽然没有打算定下薛宝钗为儿媳,却恨贾母不留情面,打薛家的脸,不就是打她的脸么?
因而王夫人道:“非是儿媳不同意这门亲事,宝玉如今还小,林丫头也不知是个什么性情模样,这样定下怕是太过草率。”
难得她说了这么一番有道理的话,贾母不好逼得太狠,届时结亲弄得像结仇似的,两家都不舒服。便退了一步,“也不是就此定下,只是提前通个气罢了。”
为了让林家心甘情愿送银子来,王夫人忍了气,让步道:“儿媳明白,一切都听老太太的吩咐。1@零?点D×±看±书!? ÷免??费?阅?读°”
至于借钱的事儿,双方心照不宣。
王夫人虽能为了钱财忍气吞声,贾敏却忍不了一点。
贾母的信中只委婉地提了提亲上加亲的意思,贾敏却看出了背后的算计。
这是摆明了想把林家和贾家拴在一块儿,让林如海为贾府保驾护航呢!
更可恨的是王夫人,张口就要借三十万两银子,给贾元春盖园子。
“呵,”贾敏冷笑,“真当人人都稀罕他的宝贝儿子呢!亲事尚未定下,就敢狮子大张口,以为我巴不得上赶着是吧?”
林如海心中怒意更甚,前世黛玉在贾母膝下几年,贾母待她确有五分真心,今生因未曾见过,连一二分疼爱也无了。
但是见贾敏如此生气,林如海反而冷静下来,黛玉父母俱在,谁都别想再欺负她、算计她一分一毫。
因对贾敏道:“宝玉衔玉而生,自然人人都觉得他受上天眷顾,将来必定不凡。”
贾敏冷笑,“一个只喜欢在内帏厮混的纨绔子弟罢了。”
贾宝玉周岁宴上抓了胭脂水粉,贾政斥责他是“酒色之徒耳”,早传遍了京城,贾敏亦知此事。
因而对贾宝玉一首印象平平,又曾听去贾府送过节礼的婆子说,贾宝玉整天养在后院里,凡是有几分姿色的丫鬟,都被他猴在身上嚷着要吃胭脂。_咸^鱼*看¨书_ `最*新.章!节,更_新/快^
险些把贾敏恶心坏了。
不过贾敏最生气的还是,贾母口口声声说是为了黛玉好,将来有她这个外祖母看着,没有人敢欺负了黛玉。
实际上一面纵容王夫人算计林家的钱财,一面谋划着让林如海拉扯贾宝玉。
若非孝道压身,贾敏都想问问贾母了,嫁出去的女儿当真是泼出去的水么?
曾经多年的疼爱之情,竟消散得半分不剩了。
到底是做女儿的,贾敏回信时言辞恳切、坚定不移地表明了,绝不会将黛玉嫁入贾府的态度。
而王夫人就没有那么好运了,贾敏写道:“便是二嫂子将宝玉卖到林家当小厮,至多就值两万两。看在亲戚的份上,就不收宝玉的身契了,这两万两是白送的,以后切莫再提此事。”
贾敏在闺阁中时,贾府是京城有头有脸的勋贵,因而格外注重颜面,贾母曾教导她,做人做事不能过于狠厉首白,那是自降身份,有失大家风范。
为了“大家风范”这西个字,贾敏经常得饶人处且饶人,并不愿意咄咄逼人。
自从林暄中毒一事起,贾敏就改变了观念,有时候对别人的客气仁慈,反而会成为别人的刀,最终受伤的却是自己。
慧芳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既然王夫人敢开口索要三十万两,还不觉得丢脸,贾敏就更不必给她留什么面子了。
王夫人如何发怒咒骂暂且不提。
且说这日杜垣携妻子嘉悦郡主登门拜访,林如海和贾敏在竹溪阁招待他们,黛玉、甄英莲、林暄三个学生随侍在侧。
嘉悦郡主因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