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理放下了碗筷,站起身来,对着父母说道:“爹、娘,我要去出家。”
他父亲一听,皱眉说道:“永理,你都这么大了,你今年都十二岁了,咋还如此不懂事呢?爹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早就出去赚钱养家了。你怎么还是想着出家的事呢?出家有什么好?出家能养家糊口?”
刘永理掷地有声地答道:“养家糊口是小事,而出家当和尚是大事。养家糊口是凡夫俗子做的事,而出家当和尚是超然于凡俗的梵净之行。养家糊口是格局小的男人做的事,出家当和尚是眼光远大的大丈夫做的事。出家能够断烦恼,能令人永远开心。出家能开智慧!出家能渡人渡己!出家的好处,说也说不完……”
她母亲听见刘永理的话,很是揪心。一方面,她舍不得小儿子离开自己。另一方面,她又心疼自己的小儿子。她当然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去出家为僧。所以,母亲只好不作声。
在旧时的社会,没有多少文化的穷苦农民,是了悟不到出家为僧的超然好处的。他们体会不到出家那种灵明虚静的境界,更不明了出家人那种高远的志向。他们只知道做人得养家糊口,不然就会饿肚子。在饿肚子与出家那虚无飘渺的好处面前,他们理所当然地选择务实。人务实,才能不饿肚子。人一旦饿着肚子,什么都是空谈!
此时,饭桌上,刘永理的哥哥本来吃得津津有味。听见弟弟刘永理这番论调,他半懂不懂。
刘永理的哥哥,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为了让刘永理能够继续在私塾上学,他早早地缀学在家务农。打小,他听自己的弟弟说要去出家当和尚,耳朵里都快听出茧来了。这回,在饭桌上听见刘永理郑重其事地说要去出家,不由说道:“永理,为了能够让你读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哥早早地缀学在家,干活务农。你若是不想去读书的话,换你去干农活,我去读书好了。”
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第二天,刘永理继续去私塾上学。他哥哥照样去田里施肥播种。
他父母忧心不已。特别是他母亲,心知这小儿子绝对不会如此轻易就打消出家的念头。从他三岁开始,他就说要出家当和尚,这话他都念叨多年了。想让他打消出家的念头,几乎是不可能的。
等刘永理去私塾学堂之后,他母亲对他哥哥说:“大崽,你留意着你弟弟一点,他可能是真的会跑去出家当和尚。”
他哥哥说:“娘,你放心吧,我每天等永理放学后,就盯着他。不让他去出家。”
刘永理在私塾学堂读书,度日如年,脑子里总想着竹峰寺。竹峰寺所在的那座竹峰山上的竹条,恍若条条在向他招手。山风一吹,挲挲作响,宛如在向他说:“快来出家吧,快来出家吧”。
这天夜里,刘永理睡熟了,正在做梦,家里小佛堂的那尊佛像,变成了真佛,矗立在他床前,金光闪闪,耀眼四方。真佛很高很大。刘永理使劲地把头抬起来,也看不清真佛的面容。因为真佛太高了、也太大了。这尊真佛哄声隆隆地对他说:“刘永理,你不是想要出家吗?怎么还不行动?”
耀眼的四周,响起了这尊真佛的回声……
刘永理从睡梦中惊得爬了起来,心被惊得“咚咚”直跳。他慌忙穿好衣服,收拾两件衣物,就夺门而跑。
他要奔向竹峰寺。
那时候穷苦人家的土房子较小。他哥哥是跟刘永理住在一间卧室里。刘永理被梦惊醒,响动太大,吵得酣睡中的哥哥翻了一个身,继续呼噜连天。
可刘永理开门关门的声音,还是把他哥哥吵醒了。他哥哥以为刘永理起床上厕所小解呢。迷迷糊糊中,他哥哥闭着眼睛想接着睡觉。可等了好一会儿,也不见自己的弟弟回床上来。
猛然间,他想起母亲对他的嘱托,母亲要他看好弟弟。莫不是自己的弟弟趁家里人都睡着了,离家出走,要跑去寺院里出家吧?
糟了、糟了!
他哥哥一跃而起,连衣服也来不及穿,拉开门就追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