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仲岗郡无牵挂,唯有王家是恩人。武帝听罢,立马派大臣奔赴大仲岗郡,验证了七宝山、八仙洞、莲花山、红芽树、马蹄泉、月牙桥、场园屋,都和李夫人说的分毫不差。便封大仲岗郡方圆百里为官地,五世不缴皇粮不纳捐税。封赏了王氏家族,男戴官帽,女披霞衣。下旨将李氏家族赶出了大仲岗郡。从此,王氏家族在大仲岗郡过着自由富足的日子。
若干年后,当年被赶走的李氏家族的后人,偶尔有一两户回来寻根的,便又在大仲岗郡居住下来。说来也怪,回到老家的李姓人家却总是形单影只不发家。而王姓家族却异常的人丁兴旺枝繁叶茂,后来发展到周边多个村庄,像水库周围的张仙村、赞子崖村、仲村、黄龙汪村、窝疃村等都是王姓村庄。历史上许多王姓名人都出自大仲岗郡王氏家族,像卧冰求鲤的二十四孝之一王祥,大书法家王羲之,还有共产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同志,祖籍都是大仲岗郡。老辈人都说是李娘娘金口玉言,把王家封成了名门望族。
虽然是传奇故事,但六十年前的大仲崮村依然有着传说中的美丽,只有李贵妃居住的场院屋子找不到了,其它的景点一个都不少。1982年,当地村民在莲花山下挖土盖屋时挖到几座古墓,里面有铜器、玉器、陶器等多种陪葬物品。经专家考证是汉代王室墓群,遗址受到国家保护。或许,这些墓室就是汉朝贵妃李夫人的最后归宿……
一千多年过去,大仲岗郡早已改名为大仲崮村。1958年,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大仲崮村以及周边十几里内将建成一座大型水库,村民需集体搬迁移民。动员搬迁移民大会上,村民们放声大哭!故土难离呀!但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做出牺牲。他们收拾起家当,携妻带子扶老拖幼车拉人抬 ,一步三回头泪眼汪汪地离开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迁到了库区受益方诸城一带。 一年多后水库建成,移民在外乡的年轻人忍不住对故土的眷恋,时不时地跑回老家看看那一方水土,有的干脆返回来在水库上方的西南岭又建城了家,就是现在的大仲崮村。而那些年迈体弱的老人,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他(她)们思念着家乡,死后埋在七宝山下的黄土里,将自己的灵魂和乡愁永远安放在这青山绿水之间…。
如今,八仙洞、马蹄泉、月牙桥已深藏水府;七宝山脱下葱翠的外衣把金银铜铁硫铅锌等多种宝藏贡献给了国家。大仲崮村仍然是官地,它是国家的风水宝地,为五莲和诸城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闲暇时间,带上你的朋友来崮子水库看看吧。风平浪静的时候,她像一面大镜子,映照着岸边的山坡杨柳;微风吹来,她碧波荡漾欢快的歌唱;要是狂风大作她也会随风起舞汹涌澎湃波涛翻腾。水库中生长着当地着名的淮河鲤鱼,此鱼长着浅橘红色的鱼鳞,个大体肥,肉质细腻鲜美,既可观赏又能食用。旧社会曾是当地有钱人家婚宴上的的重要菜肴之一:红烧猪蹄子,锅烔大河蟹,爆炒芦花大公鸡,清蒸的淮河鲤鱼压头阵……在那吃糠咽菜的年代,这几道硬菜被编成了儿歌,孩子们唱唱都要流口水。现在,鸡鸭鱼肉成了家常便饭,大坝后面的农家乐饭店除了传承着这些美味佳肴,还能做出一鱼八吃的鲤鱼大宴。在这里你可以把酒临风品味农家美食;可以静坐水畔感知垂钓的乐趣;可以手捧香茗倾听库区老人为你讲述水库底下的故事……
传奇的历史村名
说起崮子水库,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要是说起墙夼水库,五莲诸城方圆几百公里内的村镇家喻户晓。墙夼水库位于我们五莲县的西部,始建于1959年。由县城境内的洪凝河和管帅镇(现为于里镇)的淮河为主干流,库区在五莲高泽镇大仲崮村以北,大坝在枳沟镇墙夼村南归诸城管理,灌区在诸城境内。当年大跃进兴修水利,正是国家落后困难时期,没有机械化生产工具,土建工程全凭着人海战术。政府一声令下,四邻八乡的农民工们汇聚在工地,开山放炮,镐刨锨挖,夯打碾压,扁担挑土筐抬,牛车拉驴车驮,所有土方全是人工完成。工地上红旗飘飘迎风招展,民工们喊着劳动号子干的热火朝天。饿了啃窝头煎饼,渴了喝山泉水。风吹日晒雪打雨浇,流血流汗昼夜奋战。经过一年多的苦干,终于建成这座流域面积656 平方公里,总库容3.28亿立方的大型水库。水库的建成对下游诸城当地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每逢旱季,水库就开闸放水,沿着各乡镇早已挖好的渠道流经各村,浇灌了千万亩良田。墙夼水库是五莲人民和诸城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她体现着我们的先辈重整山河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我们大美五莲西部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