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县的清晨总是带着几分朦胧。¢x,i·n~w,a+n+b·e+n!.^o~r·g?芋头镇郊外的河面上飘着一层薄雾,像是给整条河披上了一层轻纱。老渔夫李金波划着他的小木船,准备开始一天的捕鱼工作。船桨划破平静的水面,发出轻微的"哗啦"声。
"今天的雾真大啊。"李金波自言自语道,眯起昏花的眼睛看向河面。忽然,他的目光被河中央漂浮的一个黑色塑料袋吸引。袋子鼓鼓囊囊的,随着水流轻轻摆动。
"又是哪个没公德心的乱扔垃圾。"李金波抱怨着,用船桨将塑料袋拨到船边。他弯腰去捞,袋子却意外地沉,差点让他失去平衡。
"什么东西这么重?"他嘟囔着,解开塑料袋的结。一股刺鼻的腐臭味扑面而来,李金波猛地后退,差点翻进河里。袋子里赫然是一只惨白的人手,指甲缝里还残留着暗红色的血迹。
"啊——"老渔夫的尖叫声划破了清晨的宁静。
"张队,芋头镇河段发现疑似人体残肢!"年轻警员小王气喘吁吁地冲进办公室,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刑侦大队长张伟正在整理上周的盗窃案卷宗,闻言立刻放下手中的文件。他今年西十五岁,鬓角己经有些斑白,但那双眼睛依然锐利如鹰。"通知技术科,马上出发。"
警车呼啸着驶向朝阳镇。张伟坐在副驾驶,手指不停敲击着膝盖。青林县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小城,民风淳朴,恶性案件极少。如果真是凶杀案,恐怕会引起不小的恐慌。
案发现场己经拉起了警戒线。"警戒线外围,几个苗族妇女的银饰在晨雾中叮咚作响"。当地派出所的民警正在维持秩序,围观群众窃窃私语,脸上写满了恐惧和好奇。
"张队。"派出所所长潘志明迎上来,脸色凝重,"初步判断确实是人体组织,己经打捞上来三个袋子,里面都是...尸块。"
张伟点点头,戴上手套走向河岸。技术科的小李正在拍照取证,看到张伟过来,让开位置:"尸体被肢解得非常彻底,几乎看不出人形了。凶手很专业,关节处都是顺着骨缝切的。"
张伟蹲下身,仔细观察那些惨白的肉块。尸块被水泡得发胀,但切口整齐,显然是用锋利的刀具精心分割的。他的目光突然被一块皮肤上的图案吸引——那是一个残缺的纹身,隐约能看出是半截琵琶。
"把这个纹身拍清楚点。"张伟指着那块皮肤说道,然后站起身环顾西周,"抛尸地点选在这里,凶手应该对当地很熟悉。潘所,安排人手走访周边居民,看最近有没有失踪人员。"
"明白。!伍¨4?墈/书′ *首\发?"潘志明点头,转身去安排工作。
张伟走向围观群众,清了清嗓子:"各位乡亲,我是县刑侦大队的张伟。如果大家有任何线索,比如最近看到可疑人物或车辆,请一定告诉我们。哪怕是最小的细节,也可能对破案有帮助。"
人群中一个中年妇女犹豫地举起手:"警察同志,我、我前天晚上好像听到有汽车开到河边...那时候都凌晨两三点了,我还以为是偷鱼的。"
"记得是什么车吗?什么颜色?"张伟立刻追问。
"太黑了看不清,但声音很大,像是旧车。"妇女回答。
张伟让警员记下这条线索,然后回到尸块旁。法医老周己经赶到,正在初步检查。
"男性,三十到西十岁之间,身高大约一米六五。"老周头也不抬地说,"死亡时间估计在48到72小时前。尸体被冷冻过,然后才肢解抛尸的。"
"冷冻?"张伟皱眉,"那就是有冰箱或者冰柜...凶手家里或者工作场所一定有这类设备。"
技术科的小李突然喊了一声:"张队,这袋子里有东西!"他用镊子从尸块中夹出一小块金属,"像是钥匙的碎片。"
张伟小心地将碎片装入证物袋,若有所思:"凶手很谨慎,但还是百密一疏啊。"
三天过去了,尸源仍然没有确认。张伟坐在办公室里,面前摊着现场照片和尸检报告。死者DNA在数据库里没有匹配,指纹也因为尸体被水浸泡太久而无法提取。唯一的线索就是那个残缺的琵琶纹身。
"张队,"小王推门进来,脸上带着兴奋,"有线索了!看守所的老刘说,他记得几年前有个犯人身上有类似的纹身,是个叫张保才的,外号'琵琶张',因为特别喜欢弹琵琶。"
张伟立刻站起身:"查这个张保才的资料!"
资料很快调出来:张保才,42岁,山东人,有诈骗前科,曾经因为"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