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皮、香叶翻炒。淋上两勺老抽、三勺生抽,倒入没过肉块的开水,小火慢炖40分钟。收汁时撒把葱花,琥珀色的肉块裹着浓稠酱汁,肥而不腻入口即化。
素菜选了枸杞鸡毛菜,最是清爽解腻。油锅烧热后下蒜末爆香,倒入洗净的鸡毛菜快速翻炒,菜叶变软时撒上一小把枸杞,加少许盐和鸡精调味,大火翻炒几下就出锅,翠绿的菜叶衬着艳红枸杞,看着就赏心悦目。
最后端上山药茯苓百合粥收尾。茯苓15克、干百合10克提前泡发,山药去皮切块,与大米一同入锅,加足量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熬半小时,出锅前撒上一小把冰糖,米香混着药材的清甜,暖胃又养人。
西菜一汤摆满小桌,蒸腾的热气模糊了眼镜片。我夹起块红烧肉放进嘴里,肥美的肉汁在舌尖化开,再喝口鲜美的鸡汤,忍不住长叹:“用中药材做菜,既能解馋又能养生,这才是真正的人间至味啊!我冲着虚空大声喊道:“各位读者们也可以跟着上面的内容学做起来,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随时问我!”收拾完碗筷,将剩菜仔细封好放进冰箱,心里盘算着下午能多研究些医案。可时钟从1点走到2点,又从2点挪到3点,往常叮咚作响的铜铃却像被施了定身咒,寂静得反常。
翻出爷爷留下的《医谶辑要》,书页间泛黄的批注里,一句“是时不来,来者虚,必有灾咎”赫然入目。我摸出随身带着的乾隆通宝,三枚铜钱在掌心翻转,卦象刚现,诊所的门便“吱呀”被推开——浓烈的艾草烟熏味先涌进来,接着是轮椅碾过门槛的声响。
“大夫,救救我爸!”推轮椅的妇人头发凌乱,额角还沾着汗渍。轮椅上的老者歪着头,右眼歪斜地半睁着,涎水顺着嘴角滴在衣襟上,右侧鼻翼至嘴角的皮肤像被无形的手扯向一边,连吞咽都显得艰难。
我快步上前搭脉,指尖触及的脉象浮弦而紧,再看老者舌苔薄白、边有齿痕。“这是风寒入络导致的面瘫,俗称‘口僻’。”我抽出银针在酒精灯上消毒,“西医说只能静养,是因为神经损伤恢复慢,但中医讲究‘治痿独取阳明’,咱们从经络入手。”
“我用的是‘醒脑开窍针法’结合‘透刺法’。”我指着穴位图解释,“先取面部的阳白透鱼腰,攒竹透丝竹空,这两组透穴能疏通眼部周围气血;再用颊车透地仓,配合迎香、水沟,重点改善嘴角歪斜。”银针如蝶翼轻点,刺入穴位时,老者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惧意。
“上肢取合谷、曲池,下肢选足三里、丰隆。”我边行针边说,“合谷是阳明经原穴,‘面口合谷收’;丰隆能化痰湿,面瘫多因痰湿阻滞经络。”捻针时特意加重了手法,老者原本僵硬的面部肌肉微微颤动。
行针完毕,我搬出艾灸盒:“再用隔姜灸翳风穴,这里是三焦经和胆经交汇之处,能驱散耳部周围风寒。”姜片上的艾柱滋滋燃烧,烟雾缭绕间,妇人突然抹起眼泪:“这些年跑了多少医院,都说没办法......”
“别急,面瘫治疗讲究‘早治、久治’。”我取出理疗仪,将电极片贴在老者僵硬的面颊上,“配合电针疗法,用疏密波刺激肌肉,每天一次。回家后让老爷子对着镜子做皱眉、鼓腮、努嘴的动作,每次十分钟,这叫‘导引康复’。”
开药方时,我特意写得详细:“防风12克、白芷10克驱散头面之风,僵蚕、全蝎通络止痉,再用黄芪30克补气行血。记住,药要温服,喝完后盖薄被微微发汗。”
妇人认真记着笔记,我又补充道:“面瘫患者最怕二次受寒,平时外出戴围巾遮住耳后翳风穴,晚上睡觉别让空调首吹。饮食忌生冷,多喝小米山药粥养胃气——脾胃气足,气血才能濡养面部经络。”
送走这对父女时,夕阳把轮椅的影子拉得老长。我望着空荡荡的街道,对着虚空说道:“各位读者,面瘫虽棘手,但只要及时治疗、耐心调养,九成患者都能恢复。要是身边有人发病,记住‘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先驱邪通络,再扶正固本!”铜铃在晚风中轻晃,似在为这番叮嘱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