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78小说网 > 杂论对话 > 第148章 人不能过度消费

第148章 人不能过度消费

饿极,想偷邻居家的鸡,被打断双腿,爬到父亲坟前绝食而死,手里还握着碎砚——如今‘用假证明贷消费款’的人,和赵某一样走向‘信用死穴’。”

李公(引用英国《经济学人》1873年报道):

“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有个帽商约翰·布朗,1872年看见顾客戴‘海狸皮大礼帽’(价值20基尼),就用自己的‘信用背书’作担保,向三家商号赊购同款帽子12顶,想转卖获利。没想到第二年爆发经济危机,海狸皮帽暴跌到5基尼,约翰负债300基尼,三家商号联名起诉,法院判他‘破产’,在《伦敦公报》公示他的名字。约翰从此不能从事任何商业活动,妻子带女儿改嫁,他沦为‘街头清道夫’,每天扫街时,必定避开戴海狸皮帽的行人——这个案例被收录于剑桥大学《信用伦理史》,标题是‘一顶帽子的信用葬礼’。”

王翁(指着账册上褪色的人名):

“1956年公私合营前,我店里有个伙计阿强,看见同行戴‘上海牌’手表,价值120元,就以‘给母亲治病’为名,向二十家街坊各借5元,凑钱买下。后来母亲生病求医,阿强没钱请医生,母亲竟病故了。街坊们知道真相后,聚集在铺前索债,阿强跳河自尽,遗书中写道:‘表是真的,债是真的,娘的命是假的——因为我把它当了买表。’至今我账册上‘阿强借款’的地方,墨迹已褪成泪痕状,那是当年他母亲临终前,用手指蘸血抹的。”

,!

(乙)社会关系碎裂实录

张先生(翻阅《朱子语类》):

“朱熹说:‘人做事必须务实,才有实际功效。’淳佑年间,我家乡有个书生陈某,喜欢穿‘锦袖长衫’,花费数两银子,超过他半年的束修。同学邀他结社着书,陈某说‘没有貂裘就不去赴会’,竟然拒绝了。后来陈某参加省试,盘缠不够,向同学借贷,大家都说:‘你穿锦袖,应该用锦绣做盘缠,何必需要我们的粗布钱?’陈某竟饿死在途中——如今‘为买名牌而拒绝亲友帮助’的人,和陈某一样踏入‘衣蔽心’的歧途。”

李公(展示东京大学社会调查数据):

“2023年东京‘年轻人信用意识调查’显示:34.7%的受访者曾‘为维持奢侈品消费而欺骗亲友’。某大学生佐藤,为买‘限量版球鞋’(价值60万日元),向祖母谎称‘交学费’,骗得40万日元,又向女友借20万。事情败露后,祖母气病,女友分手,佐藤被学校处分,在宿舍墙上写满‘鞋’字,最终精神失常。他的辅导员在报告中感叹:‘他以为穿上限量鞋就能走进上流社会,却不知道自己正走进精神的贫民窟。’”

王翁(指着窗外的老槐树):

“我的邻居铜匠老王,儿子小王前年买‘特斯拉’轿车,价值40万,首付10万,贷款30万,月供8000。老王本靠修铜器攒了15万养老钱,小王骗他说‘公司投资分红,借15万能赚30万’,老王倾囊相授。后来小王无力还车贷,车被银行收走,老王要钱时,小王竟说:‘爹你反正要入土了,留钱不如给我买车撑门面。’老王气得拿铜锤追打,小王跳墙逃走,至今没回来。老王每天坐在槐树下,对着铜锤喃喃自语:‘这锤子能敲铜,却敲不醒我儿子——他的心比铜还硬,比铁还冷。’”

四、治生固本之方:从量入为出到心足物丰

(甲)古今治家智慧

张先生(书写横批“知足不辱”):

“《道德经》说:‘知道满足的满足,才是永恒的满足。’我家乡的老儒陈先生,执教私塾四十年,年收入80金,却常穿补丁衣服。有人笑他吝啬,先生说:‘我每月用10金,剩下的都买书教学生。如果学纨绔穿裘皮,怎么育人?’如今他的弟子中举三人,当县令两人,这不是‘节俭养德,德以润身’的验证吗?更有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自己:‘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这才是真正懂得‘制用’的人。”

李公(引用《道德情操论》原文):

“亚当·斯密说:‘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是他无需炫示的安宁。’瑞士钟表匠皮埃尔·贝特朗,年薪12万瑞士法郎,却住在19世纪的木屋,开十年的旧车,把50%的收入捐给非洲儿童教育基金。他说:‘手表是计时工具,房屋是遮风之所,当物质需求被满足,多余的奢华就是心灵的枷锁。’这与凯恩斯‘合理消费而非奢侈消费’的理论,与我国‘心安茅屋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